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科易网(仲恺)技术转移协同创新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详细页

生物制药专业教育工作侧记:以梦为马 以爱为家

信息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发布日期:2016-01-12   

  “生物制药专业是新专业,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纳米医药与生物制药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2015年12月2日,“973”首席科学家、生命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祥良教授在全校本科生教师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上如是说。

  2016年1月4日,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5年度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生物制药专业获批2015年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是全省仅有的58个立项专业之一,我校在本次申报中仅有2个专业获得立项。作为一个2010年获批建设的新专业,是什么让生物制药专业多次成为本科教育工作的先行者?这个专业站在全校舞台的教师班主任群体,又有什么与众不同?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一探究竟。

可敬的学者:一以贯之的教师班主任

  今年是杨祥良教授作为生物制药1301班教师班主任的第三个年头。杨祥良坚持认为,教师班主任要更多地跟学生建立感情,把跟学生打交道的工作当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引导系里其他教师班主任的。自2011年生物制药专业正式招生以来,以国家工程中心为载体的培养团队一直对生物制药专业的本科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5位教师班主任都与各自班级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011级教师班主任、国家工程中心总工副教授万江陵是生物制药第一届的教师班主任,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从入学时向学生解释专业的目标和前景,到培养培养过程中培养计划修改的征询意见,从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到学生毕业前学位授予权的论证,万江陵呕心沥血。生物制药2011级实现了97.22%的就业率,在全院各专业中排名第一,高于全校的平均就业率。9位同学获得了免试推荐资格,其中6位选择了校内保研。

  在2016届免试推荐研究生工作中,生物制药2012级本科生中9位同学获得推免资格。已经保研的同学松了一口气,可他们的班主任杨海博士并不觉得轻松。“今年又是最难就业季”,看着网页头条新闻,杨海陷入沉思,怎么才能把我们优秀的学生更好地推向就业市场呢?2015年11月30日,生命学院学工组组织“生命专场招聘会”,邀请全国各地生物医药类企业来校进行专场招聘。杨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邀请到6家企业加入专场招聘活动。目前,已有多家企业通过杨海牵线与班上的同学达成就业意向。

  低年级学生课程压力大导致心理压力大是一个让许多教师班主任都头疼的问题。2014级教师班主任刘卫教授也正面临着这样的情况。上一学期,由于一门课程普遍性的低分,班上有不少同学也“中招”挂科了,刘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任教的《药剂学》课堂上,刘卫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不断给同学们鼓劲,让他们扔掉挂科的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课程学习中。课下,刘卫则让班长张凯伦同学组织全班每周四下午一起自习,加强学习氛围,互相帮助。课外,刘卫还会自掏腰包,请全班同学聚餐,名义上是给同学们改善伙食,实际上更多的是跟同学们进行平等开放的交流。

可贵的学术: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

  2015年,在全校各本科专业普遍缩招的情况下,生物制药专业逆势增加10个招生指标,达到50人。刚刚上任副系主任不足一年的朱艳红副教授,接到要担任生物制药2015级教师班主任的消息时,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不少。按照规定,50个人可以分成两个班,但分班后各班人数少,学生归属感可能不强,不分班又直接影响到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分班还是不分班,是朱艳红接手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当时仍是暑假,朱艳红组织工程中心全体老师牺牲休息时间多次会商。老师们最终一致同意,“工作量反映的是培养学生,学生才是根本,所以不分班”。从入学开始,朱艳红就着手做新生的专业教育工作。召开专业教育大会,国家工程中心全体老师出动;组织学生参观光谷生物城,联系对方专人接待讲解……转专业工作启动时,与提交转专业申请表的同学一一谈话,最终一半以上的同学放弃转专业。

  在日常工作中,工程中心全体教师定期进行教学工作研讨,从培养计划到课程设置,从实验课程的选择到科研轮转机制的建立,教学中每个环节,都有工程中心全体教师大量心血的倾注。2014年,学校批准“生物制药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项目,综合实验室主任朱俊铭副教授十分高兴,这是对生物制药专业建立以来工作的肯定,也是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实验室的基础建设、仪器采购、管理规范、开放运营,每一个细节,朱俊铭都一丝不苟。现在生物制药专业综合实验室已经成为生物制药的本科生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基地。“了解这个专业,了解社会需求,才能真正有兴趣、有动力的去学好专业”,身兼华中大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的朱俊铭副教授,还利用自己在光谷生物城的各方面资源,为生物制药的本科生提供专业认知、专业实习以及实习就业的平台与机会。

  “坐在教室只是形式,如何让学生切实学到知识才是关键”。作为《纳米药物制剂》本科课程的责任教授,杨祥良始终牵挂着学生的学习问题。结合国外的开放课堂模式和国内的随堂考试模式,他进行了整合改进:每次课堂前十分钟进行随堂测验,出三道题,题目都是根据上一堂课的知识点转化来的开放式题目,没有现成答案,随堂测验的成绩平均分作为平时成绩。虽然课下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课堂收效明显,不用浪费时间点名,学生主动进行课下复习和思考,对纳米药物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纳米药物制剂》课程在评教活动中,也得到了学生94.234的高分评价。

  开会研讨是工程中心全体教师工作的常态和抓手,在这次省教改项目的申报过程中,杨祥良就3次组织教师进行研讨,还多次召开合作企业的意见征询会、任课教师的意见征询会、学生意见征询会等。国家教学名师、生命学院副院长余龙江教授在教学方面十分有经验,杨祥良邀请他加入到课题组,从项目论证到支撑材料审核,余龙江为课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可爱的学生:一以贯之的全面发展

  进校时,所有的同学在同一水平线,为什么在四年后,许多方面情况已经各不相同。是什么因素导致的这种差距,这是杨祥良时长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杨祥良组织工程中心的全体教师进行研讨,并推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工作。

  要推进这一工作,课堂外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专业建设之初至今,学院两任总支书记一直对生物制药专业关怀备至,新生专业教育会上,耿建萍书记殷切的期望,第一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上,有张涛书记真诚的嘱托。2012年,在党总支副书记葛茜的推动下,生命学院实行辅导员改革,变年级辅导员为专业辅导员,加强专业教育的连贯性,加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联系,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2014年,博士辅导员黄超接任生物制药专业辅导员,国家工程中心将黄超博士聘为中心主任助理,进一步完善本科生教育与管理梯队。

  除了和同学们“泡”在一起,指导同学们进行科研工作和课外实践也必不可少。从大二起就进入国家工程中心张春副教授课题组的2011级翟天龙同学,以导师一作学生二作的身份发表了A类SCI论文一篇,直接破格获得了推免资格并在张春副教授的指导下继续开展研究工作。2011级全班第1名的王远馨同学,坚定选择出国放弃保研,收到香港某大学的OFFER后,她觉得自己仍有潜力冲击更心仪的学校,在杨祥良教授的建议与帮助下,王远馨留在国家工程中心作为科研助理,一方面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继续申请出国。在本科生创新创业指导方面,工程中心教师同样投入大量时间精力,2013级的何帅丞就是其中一个,作为创业项目组长,何帅丞组织了一个跨院系的团队,与有关企业对接开展商业实践,团队中机械学院的秦文锦,还登上过HUB系统的封面,该团队在今年申请到了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支持。2012级的肖晨和2013级的王培,加入了杨祥良参与指导的Biomod HUST-China团队,代表学校赴哈佛大学参加Biomod全球赛,在辅导员黄超博士的带队下,于2015年11月1日取得了大赛金奖和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这一成绩也是中国参赛代表队历年来的最好成绩。

  杨祥良从不满足于取得的成绩,而是一直牵挂着生物制药专业同学们的发展问题,专业目前还是普通专业,推免研究生比例仍低于基地班和启明班。着手申报的同时,他也组织国家工程中心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多招收大二大三的同学进入中心进行科研轮转,鼓励本科生发论文,一方面可以申请破格推免,一方面可以推荐出国。通过老师们细致的培养,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选择。

  以梦为马,生物制药专业的每位教师都是一个筑梦者,将奋斗写进每一位同学振翅高飞的梦想。以爱为家,生物制药专业的每位教师都是一个守卫者,将“学生、学者、学术”的大学烙进每一个青春的灵魂,等待每一位同学的捷报频传。

Copyright © 2015 科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