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16-01-20
青年创业者正在包装即将派送的苹果。
岁末年初,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永兴镇的一条乡村公路旁,26岁的张翔和他的团队成员正聚集在小店里,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屋里淘宝客服“叮咚!叮咚!”的提示音此起彼伏。
一墙之隔,张翔的叔叔正忙着调度卡车,向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发送苹果,“今年苹果卖不上价,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同样是卖苹果,两代人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只要能用好互联网,都能致富。”张翔说。
这两年,一批走出去的陇南青年回到了家乡。他们响应政府号召,开辟“互联网+农业”新天地,苹果、核桃、土蜂蜜等农特产品网上销售红红火火。务了半辈子农的“果一代”面对扑面而来的互联网大潮,在疑惑中接触,在尝试中学习,在探索中续写电商致富的新篇章。
因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农村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陇南这个贫困面大、程度深、人口多,扶贫难度大的扶贫重点地区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因电商扶贫效益明显,陇南荣获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而在陇南乡村,日益壮大的农村电商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更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农村观念之变。
就业观:西部乡村也有大舞台
在地理位置上,陇南距兰州、成都、西安等邻近的大城市都在500多公里以上,有近一天的车程。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当地年轻人都是想办法要走出去,“出去才有希望”。
高中毕业后,礼县永兴镇青年张翔考取了上海的大学。“上海是大城市,机会多,世面大,有闯头。”在张翔和同龄人的心中,能到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闯荡,才算有真本事。可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了一年多,2014年3月,张翔还是选择回到故乡,在小山村里开了一家苹果网店。张翔的父辈是村里小有名气的果农,曾把苹果卖到北上广的大型水果市场。可在张翔看来,在互联网经济迅猛崛起的当下,要做大做强苹果经销,必须要开拓电商市场,改造升级传统苹果经营模式。
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要做的事很多,张翔感到人手不足。为此,他专门去了趟上海,找到了曾经的同学王辉,希望他能成为自己的合伙人。令他意外的是,了解了陇南电商发展的情况及张翔的思路后,来自安徽的王辉并没有犹豫,不仅决定辞职,还带上了另一名老乡一起奔向陇南礼县农村。
为了让物流更便捷,3个年轻人决定直接把网店开在临近村子的公路旁。走出店门,公路对面就是一大片开阔的苹果地,苹果网店一旁就是父辈经营了多年的的苹果采购点。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父辈们在全国各地贩苹果,曾经红火过好几年,为了扩大规模,张翔一家人在村里较早建成了冷藏库,一年四季都销售新鲜的礼县苹果。可如今,“果一代”的生意也并不好做。
在张翔家的采购点,本该忙碌的腊月,今年前来拉苹果的车却并不多。“近几年来,收苹果的少了,批发的人也总压价,有些苹果没人要,最后只能几毛钱一斤进果汁厂。”张翔的叔叔说。
自从张翔回来后,在同一个院落,却有另一番景象。去年9月网店开张,经过3个多月的摸索,张翔的苹果网店已经成交了5万单,实现销售额300多万元。父辈卖两元多一斤的苹果,张翔通过网络有时能卖到6元多一斤。
“才3个月就有这样的业绩,这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张翔和小伙伴们踌躇满志,今年打算创立自己的品牌,在各电商平台全面推进,同时要创新营销方法,要让礼县苹果走进更多人家的餐桌。
在陇南,刷“微博”、开“微信”、开淘宝店营销农特产品,如今已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当地更是把新媒体营销作为创业的“助推器”,运用全市2900多个政务微博、377个政务微信公众平台、385家政务网站和众多个人微博微信组成了宣传推介陇南名优产品的微媒体矩阵。
“以前一斤只卖到3元左右的苹果,现在通过电子商务网上销售,一箱10斤可以卖到70元,一天能销售1万多箱,并且外地客商压价收购苹果的现象也没有了。”礼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主任石健英说,自从有了电商平台,当地的农特产品才真正得以物有所值。
这两年,像张翔这样,很多在外发展的陇南青年陆续返回故里,进军“互联网+农业”;不少大学生村官、未就业大学生也纷纷带头开办起了网店。在陇南,450个贫困村都有了自己网店,帮助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代购生产生活资料。
张翔说,以前农村考出去的大学生都要么到大城市谋发展,要么努力考公务员,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开网店,订单一天比一天多,每天都有新进展、新想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会回到家乡,在电商事业中展现人生价值”。
Copyright © 2015 科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