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39705]小麦抗病抗逆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创新利用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种植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江苏小麦生育期间气候温暖潮湿,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穗发芽等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高产稳产和食品安全,迫切需要发掘和创造出抗性突出、符合新时期育种目标的优异种质资源,改良品种抗性抵御病害和逆境危害。为此,在国家和省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该项目针对影响该省小麦育种和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和逆境,按照“鉴定资源——发掘基因——创制种质——提供利用”的学术思路,在新技术研制、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和新种质创制与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1、研制小麦重要病害和逆境抗性鉴定评价新技术4项,为抗病抗逆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根据种质资源数量大、群体小、性状多、生育期不同等特点,成功研制农业部行业标准《小麦抗穗发芽性检测方法》、江苏省地方标准《小麦抗全蚀病鉴定方法与抗性评价技术规程》,以及“小麦纹枯病牙签嵌入接菌方法”和“小麦赤霉病接种穗套袋保湿法”等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范了小麦抗穗发芽、抗赤霉病、抗纹枯病、抗全蚀病鉴定标准,为获得抗性突出的优异种质提供技术保障。2、发掘出抗性稳定、遗传背景清楚的种质资源89份,定位新基因/QTL 14个,为新时期小麦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利用标准的技术规范,鉴定小麦种质资源17263份(次),发掘出携抗白粉病基因Pm4a的“Yuma/*8Chancellor”,兼抗纹枯病和赤霉病、耐湿、抗穗发芽的“西风小麦”等89份优异抗病抗逆种质资源;定位“Pm46”(抗白粉病)、“Qphs.pseru-4A.1”(抗穗发芽)、“Qalt.pser-4DL”(抗铝害)等14个新基因/QTL,并建立了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抗性资源的合理利用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3、创制出携带目标抗性基因、综合性状优异的新种质12份,为抗性资源的开发利用搭建桥梁。以抗性种质为供体,将抗性基因导入农艺性状优良的遗传背景,创制携Pm2+Mld抗白粉病基因的“宁麦资25”、兼抗赤霉病和纹枯病的 “宁麦资66”、耐湿(盐)且抗穗发芽的“宁麦资18”、兼抗倒春寒和穗发芽的“瑞麦1号”等新种质,宁盐1号等4个创新材料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7份种质申请或获得了植物新品种权。为小麦抗性育种提供了可直接利用的亲本。4、提供共享服务,支撑品种创新,为解决该省小麦育种和生产实际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主动提供种质公益性共享服务,向育种家提供抗性突出、目标基因明确的新种质作为亲本利用,极大地提高了种质资源利用效率。相关育种单位以抗白粉病种质“宁麦资25”等为亲本,育成扬麦13等抗白粉病品种5个;以抗纹枯病、赤霉病,耐湿种质“西风小麦”为亲本,育成宁麦13等综合抗性优异的系列的品种11个;利用抗倒春寒性强、配合力好的“郑891”等为亲本,培育出淮麦20等品种4个。据不完全统计,该省主要育种单位利用该项目提供的优异种质已培育出抗病抗逆小麦品种23个,累计推广1.4亿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项目实施以来,获得植物新品种权4个,申请品种权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制订农业行业标准1项、江苏地方标准1项;发表论文42篇,其中SCI论文17篇。
江苏小麦生育期间气候温暖潮湿,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穗发芽等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高产稳产和食品安全,迫切需要发掘和创造出抗性突出、符合新时期育种目标的优异种质资源,改良品种抗性抵御病害和逆境危害。为此,在国家和省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该项目针对影响该省小麦育种和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和逆境,按照“鉴定资源——发掘基因——创制种质——提供利用”的学术思路,在新技术研制、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和新种质创制与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1、研制小麦重要病害和逆境抗性鉴定评价新技术4项,为抗病抗逆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根据种质资源数量大、群体小、性状多、生育期不同等特点,成功研制农业部行业标准《小麦抗穗发芽性检测方法》、江苏省地方标准《小麦抗全蚀病鉴定方法与抗性评价技术规程》,以及“小麦纹枯病牙签嵌入接菌方法”和“小麦赤霉病接种穗套袋保湿法”等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范了小麦抗穗发芽、抗赤霉病、抗纹枯病、抗全蚀病鉴定标准,为获得抗性突出的优异种质提供技术保障。2、发掘出抗性稳定、遗传背景清楚的种质资源89份,定位新基因/QTL 14个,为新时期小麦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利用标准的技术规范,鉴定小麦种质资源17263份(次),发掘出携抗白粉病基因Pm4a的“Yuma/*8Chancellor”,兼抗纹枯病和赤霉病、耐湿、抗穗发芽的“西风小麦”等89份优异抗病抗逆种质资源;定位“Pm46”(抗白粉病)、“Qphs.pseru-4A.1”(抗穗发芽)、“Qalt.pser-4DL”(抗铝害)等14个新基因/QTL,并建立了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抗性资源的合理利用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3、创制出携带目标抗性基因、综合性状优异的新种质12份,为抗性资源的开发利用搭建桥梁。以抗性种质为供体,将抗性基因导入农艺性状优良的遗传背景,创制携Pm2+Mld抗白粉病基因的“宁麦资25”、兼抗赤霉病和纹枯病的 “宁麦资66”、耐湿(盐)且抗穗发芽的“宁麦资18”、兼抗倒春寒和穗发芽的“瑞麦1号”等新种质,宁盐1号等4个创新材料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7份种质申请或获得了植物新品种权。为小麦抗性育种提供了可直接利用的亲本。4、提供共享服务,支撑品种创新,为解决该省小麦育种和生产实际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主动提供种质公益性共享服务,向育种家提供抗性突出、目标基因明确的新种质作为亲本利用,极大地提高了种质资源利用效率。相关育种单位以抗白粉病种质“宁麦资25”等为亲本,育成扬麦13等抗白粉病品种5个;以抗纹枯病、赤霉病,耐湿种质“西风小麦”为亲本,育成宁麦13等综合抗性优异的系列的品种11个;利用抗倒春寒性强、配合力好的“郑891”等为亲本,培育出淮麦20等品种4个。据不完全统计,该省主要育种单位利用该项目提供的优异种质已培育出抗病抗逆小麦品种23个,累计推广1.4亿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项目实施以来,获得植物新品种权4个,申请品种权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制订农业行业标准1项、江苏地方标准1项;发表论文42篇,其中SCI论文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