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49263]锂盐阳极糊节能技术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金属材料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铝是高能耗产品,生产每吨铝耗电约15000kW·h。电解生产铝用炭素阳极,炭阳极上的超电压为0.4~0.6V,占槽工作电压10%左右,它造成了很大的电能浪费。该技术将电化学科学新成就一一电催化理论及技术,引入到传统铝电解生产。在炭素阳极糊掺杂少于1%的碳酸锂,并有与之相适应的掺杂方法。掺杂后的阳极在反应中能提高碳的活性,催化反应过程,使反应所需能量减少,故能降低阳极超电压50~150mV,每年产1吨铝可节电170~500kW·h。其技术水平被专家认定为属国内外首创。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全国16家铝厂的2000余台电解槽上推广应用,年节电量约5×10<'7>kW·h,年增经济效益约1200万元。该技术已获199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铝是高能耗产品,生产每吨铝耗电约15000kW·h。电解生产铝用炭素阳极,炭阳极上的超电压为0.4~0.6V,占槽工作电压10%左右,它造成了很大的电能浪费。该技术将电化学科学新成就一一电催化理论及技术,引入到传统铝电解生产。在炭素阳极糊掺杂少于1%的碳酸锂,并有与之相适应的掺杂方法。掺杂后的阳极在反应中能提高碳的活性,催化反应过程,使反应所需能量减少,故能降低阳极超电压50~150mV,每年产1吨铝可节电170~500kW·h。其技术水平被专家认定为属国内外首创。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全国16家铝厂的2000余台电解槽上推广应用,年节电量约5×10<'7>kW·h,年增经济效益约1200万元。该技术已获199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