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85675]温莪术GAP种植基地建设与产业化开发项目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种植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根据温莪术种植和药材生产的历史状况和已有的研究基础,对温莪术各个生产环节中影响其产量和质量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温莪术生产区的产地适宜性研究与优质无公害药材生产示范点的设置:(1)环境质量检测:已经请温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温莪术GAP基地的环境(大气、水质、土壤)进行了检测,并结合温莪术生物学特性对其生态适宜性进行了研究,完成了温莪术的产地适宜性评价,表明瑞安地区基地适合温莪术的种植。(2)生产示范点设置:完成了优质无公害温莪术药材生产示范点的设置,在瑞安市陶山镇沙洲村和仙岩镇建立了核心示范区100亩,推广区1000亩。2.生育规律与栽培技术研究:(1)生育规律研究05、06年连续对温莪术进行了2个生育期的跟踪对比观察研究,测定了根、茎、叶对N、P、K等营养元素的吸收情况,掌握了温莪术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对肥料的吸收和分布特点与规律,建议了种植温莪术的氮、磷、钾的最佳施肥量。生育规律研究结果为温莪术专用肥料的研究与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2)适宜播种期研究: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在春节后至五一前播种对温莪术的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影响不大,温莪术最佳播种时间同传统播种时间基本一致,应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播种较为适宜。(3)适宜种植密度研究:充分考虑温莪术产量和化学成分含量,结合种姜成本对适宜密度进行筛选和评价,选用较低密度作为温莪术GAP基地的栽种密度,即株行距为35-45cm×110-130cm。(4)施肥与专用肥料开发研究:施肥对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充分考虑温莪术产量和化学成分含量,并从生产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肥料成本、得到的难易程度以及中药材GAP对肥料的使用规定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初步认为底肥以油枯较好,追肥以尿素和磷酸二氢钾较好。正在对油枯配和尿素的肥料配方的肥效进行进一步的评价研究。(5)病虫害与生物农药开发研究:在温莪术植株发病时施用苦参和苦楝水煎剂进行防治,防治效果较好,与敌百虫等低毒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初步表明植物农药能够代替化学农药,符合现代绿色中药发展的要求。3.温莪术采收与初加工技术研究:(1)适宜采收期研究:定期、定点采样,研究温莪术在不同生育期产量、生药折干率以及化学成分的含量,考查不同采收期对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确定了适宜采收期。(2)产地初加工方法研究:结合现代加工技术对传统蒸煮加工方法中蒸煮时间、干燥方法(晒干、烘干、低温干燥法、远红外干燥法、微波干燥法)和干燥时间等进行对比研究,筛选出了既能使药材迅速干燥,又能保证有效成分不受破坏的加工方法。通过综合评价,初步建立了《温莪术的采收和产地初加工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4.温莪术药材质量标准研究:(1)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莪术有关项下的基础上增加和修订了以下内容:增加:粉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水分;吉马酮含量测定。修订:吸光度将药典规定的吸光度不得低于0.45修订为不得低于0.8;浸出物将药典规定的醇溶性浸出物不少于7.0%修订为不得少于9.0%;含量测定:将药典规定的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1.5%(ml/g)修订为不得少于3.0%(ml/g)。(2)通过反复的实验研究,制定了企业内部的高于2005版药典标准的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莪术油含量、吉马酮含量的质量标准。(3)进行了温莪术重金属、砷盐、农药残留量、微生物限量标准的研究。(4)采用梯度洗脱,对莪术油中莪术二酮、吉马酮两种主要有效成分同时检测,评价莪术油质量。5.人员及设备的配备:针对温莪术的生产现状,对生产基地各层次人员作了合理的配备,对生产技术指导人员及基地药农,定期安排技术培训;配备了常规检测设备、药品及试剂,开展了常规检测工作。6.文件记录及档案管理:对温莪术生产全过程建档。内容包括:种子来源、栽种(时间、数量、面积)、肥料(种类、施用时间、用量及方法)、农药(种类、用量、时间等)、采收(时间、采收量及鲜重等)、加工、干燥、运输、贮藏、综合气象资料及小气候记录、药材质量评价(药材性状、各项检测结果)的文字及图片或图谱记录等。7.GAP培训工作:已对温莪术基地农户进行了四次有关GAP的知识和技术培训,参加培训农户有400余人次,发放培训资料460余份。
根据温莪术种植和药材生产的历史状况和已有的研究基础,对温莪术各个生产环节中影响其产量和质量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温莪术生产区的产地适宜性研究与优质无公害药材生产示范点的设置:(1)环境质量检测:已经请温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温莪术GAP基地的环境(大气、水质、土壤)进行了检测,并结合温莪术生物学特性对其生态适宜性进行了研究,完成了温莪术的产地适宜性评价,表明瑞安地区基地适合温莪术的种植。(2)生产示范点设置:完成了优质无公害温莪术药材生产示范点的设置,在瑞安市陶山镇沙洲村和仙岩镇建立了核心示范区100亩,推广区1000亩。2.生育规律与栽培技术研究:(1)生育规律研究05、06年连续对温莪术进行了2个生育期的跟踪对比观察研究,测定了根、茎、叶对N、P、K等营养元素的吸收情况,掌握了温莪术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对肥料的吸收和分布特点与规律,建议了种植温莪术的氮、磷、钾的最佳施肥量。生育规律研究结果为温莪术专用肥料的研究与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2)适宜播种期研究: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在春节后至五一前播种对温莪术的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影响不大,温莪术最佳播种时间同传统播种时间基本一致,应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播种较为适宜。(3)适宜种植密度研究:充分考虑温莪术产量和化学成分含量,结合种姜成本对适宜密度进行筛选和评价,选用较低密度作为温莪术GAP基地的栽种密度,即株行距为35-45cm×110-130cm。(4)施肥与专用肥料开发研究:施肥对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充分考虑温莪术产量和化学成分含量,并从生产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肥料成本、得到的难易程度以及中药材GAP对肥料的使用规定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初步认为底肥以油枯较好,追肥以尿素和磷酸二氢钾较好。正在对油枯配和尿素的肥料配方的肥效进行进一步的评价研究。(5)病虫害与生物农药开发研究:在温莪术植株发病时施用苦参和苦楝水煎剂进行防治,防治效果较好,与敌百虫等低毒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初步表明植物农药能够代替化学农药,符合现代绿色中药发展的要求。3.温莪术采收与初加工技术研究:(1)适宜采收期研究:定期、定点采样,研究温莪术在不同生育期产量、生药折干率以及化学成分的含量,考查不同采收期对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确定了适宜采收期。(2)产地初加工方法研究:结合现代加工技术对传统蒸煮加工方法中蒸煮时间、干燥方法(晒干、烘干、低温干燥法、远红外干燥法、微波干燥法)和干燥时间等进行对比研究,筛选出了既能使药材迅速干燥,又能保证有效成分不受破坏的加工方法。通过综合评价,初步建立了《温莪术的采收和产地初加工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4.温莪术药材质量标准研究:(1)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莪术有关项下的基础上增加和修订了以下内容:增加:粉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水分;吉马酮含量测定。修订:吸光度将药典规定的吸光度不得低于0.45修订为不得低于0.8;浸出物将药典规定的醇溶性浸出物不少于7.0%修订为不得少于9.0%;含量测定:将药典规定的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1.5%(ml/g)修订为不得少于3.0%(ml/g)。(2)通过反复的实验研究,制定了企业内部的高于2005版药典标准的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莪术油含量、吉马酮含量的质量标准。(3)进行了温莪术重金属、砷盐、农药残留量、微生物限量标准的研究。(4)采用梯度洗脱,对莪术油中莪术二酮、吉马酮两种主要有效成分同时检测,评价莪术油质量。5.人员及设备的配备:针对温莪术的生产现状,对生产基地各层次人员作了合理的配备,对生产技术指导人员及基地药农,定期安排技术培训;配备了常规检测设备、药品及试剂,开展了常规检测工作。6.文件记录及档案管理:对温莪术生产全过程建档。内容包括:种子来源、栽种(时间、数量、面积)、肥料(种类、施用时间、用量及方法)、农药(种类、用量、时间等)、采收(时间、采收量及鲜重等)、加工、干燥、运输、贮藏、综合气象资料及小气候记录、药材质量评价(药材性状、各项检测结果)的文字及图片或图谱记录等。7.GAP培训工作:已对温莪术基地农户进行了四次有关GAP的知识和技术培训,参加培训农户有400余人次,发放培训资料46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