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65229]福建麻竹地理种源与优良农家品种选择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养殖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麻竹(Dendrocalcmus latiilorus)为中国南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笋材兼用大型丛生竹种。近年来,随着全省造林面积不断扩大,竹林管理也逐渐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从家庭零星栽培转入较大面积基地的建设。麻竹研究基础仍很薄弱,麻竹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存在着引种的局域性和盲目性等问题,课题组于1997年正式开展种源试验与“农家品种”选择研究,历经5年多的系统全面地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丰富了麻竹遗传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评选出的优良种源与优良“农家品种”为福建省麻竹工程建设提供种苗与技术的服务。技术方案:应用林木育种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及生物学原理,开展麻竹不同种源和“农家品种”选择研究,针对麻竹粗放经营、笋产量偏低、引种盲目等问题,培育特色竹业,以期实现项目产业化、科学化经营,从而为生产提供一套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麻竹丰产培育技术,为竹产区农民增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项目研究从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在开展预试验后开始立项并制定方案,明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项目本着“边试验、边推广”的原则,将试验研究与生产推广紧密结合。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该成果率先开展福建省麻竹分布区收集10个地理(不同生态型)种源,在麻竹主产区(漳州)与边缘区(永安)建立遗传种质资源保存库,为麻竹优良种源的遗传改良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初评出宁德、永春、漳州等产地生长表现优良种源,建立了优良种源母竹园。项目研究首次应用了遗传分析方法对麻竹地理生态型种源的形态特征、适应能力、生长特性、笋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的遗传差异评价,分析麻竹地理变异的规律及变异模式,性状、年龄间相关性,为因子分析提供主要性状指标。根据经营目的和造林区的具体条件,对各种源的笋、幼竹、成竹生长指标以及生态适应性等进行聚类分析,多性状综合评定优良笋用种源与优良种源、优良单丛竹,既符合适地适竹原则,同时遗传增益显著;不同培育目标,选择鲜笋产量、竹材产量、新竹生长性状、适应性、叶片性状等因子进行多性状分析,估算种源遗传增益,从参试种源中选择出宁德、飞鸾、永春、南靖等优良种源,其遗传增益26%-45%;入选的4个笋、竹两用林的优良种源,选择的遗传增益明显:入选种源的5年生单支笋重、笋地径、发笋数平均增益(漳州)32.5%、13.5%、13.4%,(永安)6.5%、1.2%、6.2%;入选材用种源的单株秆重、地下生物量、丛新竹数平均增益(漳州)14.5%、13.5%、14.04%;(永安)4.3%、4.1%、39.5%;中选种源的竹笋的氨基酸含量,蛋白质、总糖、还原性糖的含量均高于群体平均值;平均竹高、胸径、丛出笋数的综合指数排序在前20个优良单丛竹,遗传增益值(漳州点):竹高21.9%,胸径7.7%,丛出笋数 35.8%。在多年“农家品种”资源调查基础上,综合生长环境、分类学特征、笋的品质、开发前景及社会因素,依据综合得分值选择出漳1、泉1、宁2等优良“农家品种”,增益效果显著。预期实施效果:该成果在福建省主产区(漳州)与边缘区(永安)建立麻竹种源基地,本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原则,边研究选择边推广。项目研究评选出的优良种源与优良“农家品种”,建成母竹园5公顷,优质高产的麻竹种源不但发掘林地最大生产力,加快竹林的发展,充分体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另外项目成果已在该省漳州地区、三明地区、龙岩地区、福州市等林业生产单位应用,推广麻竹示范林面积达200多公顷,生产单位实施产生了较高的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麻竹(Dendrocalcmus latiilorus)为中国南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笋材兼用大型丛生竹种。近年来,随着全省造林面积不断扩大,竹林管理也逐渐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从家庭零星栽培转入较大面积基地的建设。麻竹研究基础仍很薄弱,麻竹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存在着引种的局域性和盲目性等问题,课题组于1997年正式开展种源试验与“农家品种”选择研究,历经5年多的系统全面地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丰富了麻竹遗传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评选出的优良种源与优良“农家品种”为福建省麻竹工程建设提供种苗与技术的服务。技术方案:应用林木育种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及生物学原理,开展麻竹不同种源和“农家品种”选择研究,针对麻竹粗放经营、笋产量偏低、引种盲目等问题,培育特色竹业,以期实现项目产业化、科学化经营,从而为生产提供一套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麻竹丰产培育技术,为竹产区农民增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项目研究从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在开展预试验后开始立项并制定方案,明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项目本着“边试验、边推广”的原则,将试验研究与生产推广紧密结合。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该成果率先开展福建省麻竹分布区收集10个地理(不同生态型)种源,在麻竹主产区(漳州)与边缘区(永安)建立遗传种质资源保存库,为麻竹优良种源的遗传改良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初评出宁德、永春、漳州等产地生长表现优良种源,建立了优良种源母竹园。项目研究首次应用了遗传分析方法对麻竹地理生态型种源的形态特征、适应能力、生长特性、笋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的遗传差异评价,分析麻竹地理变异的规律及变异模式,性状、年龄间相关性,为因子分析提供主要性状指标。根据经营目的和造林区的具体条件,对各种源的笋、幼竹、成竹生长指标以及生态适应性等进行聚类分析,多性状综合评定优良笋用种源与优良种源、优良单丛竹,既符合适地适竹原则,同时遗传增益显著;不同培育目标,选择鲜笋产量、竹材产量、新竹生长性状、适应性、叶片性状等因子进行多性状分析,估算种源遗传增益,从参试种源中选择出宁德、飞鸾、永春、南靖等优良种源,其遗传增益26%-45%;入选的4个笋、竹两用林的优良种源,选择的遗传增益明显:入选种源的5年生单支笋重、笋地径、发笋数平均增益(漳州)32.5%、13.5%、13.4%,(永安)6.5%、1.2%、6.2%;入选材用种源的单株秆重、地下生物量、丛新竹数平均增益(漳州)14.5%、13.5%、14.04%;(永安)4.3%、4.1%、39.5%;中选种源的竹笋的氨基酸含量,蛋白质、总糖、还原性糖的含量均高于群体平均值;平均竹高、胸径、丛出笋数的综合指数排序在前20个优良单丛竹,遗传增益值(漳州点):竹高21.9%,胸径7.7%,丛出笋数 35.8%。在多年“农家品种”资源调查基础上,综合生长环境、分类学特征、笋的品质、开发前景及社会因素,依据综合得分值选择出漳1、泉1、宁2等优良“农家品种”,增益效果显著。预期实施效果:该成果在福建省主产区(漳州)与边缘区(永安)建立麻竹种源基地,本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原则,边研究选择边推广。项目研究评选出的优良种源与优良“农家品种”,建成母竹园5公顷,优质高产的麻竹种源不但发掘林地最大生产力,加快竹林的发展,充分体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另外项目成果已在该省漳州地区、三明地区、龙岩地区、福州市等林业生产单位应用,推广麻竹示范林面积达200多公顷,生产单位实施产生了较高的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