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63265]浙北平原防护林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养殖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地处浙北沿海的嘉兴地区是全省唯一的纯平原市,又是浙江省最大粮食生产市。因此,大力营造沿海防护林、农田防护林,以及河道、通道的景观防护林,是确保该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对该地区平原防护林构建技术的研究大多只针对某一区域类型,尚未开展平原防护林构建技术的综合研究。该项目紧紧围绕“森林浙江”建设,针对浙北平原特点,系统研究了浙北平原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树种选择、结构配置、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项目开展了平原防护林主要树种资源和病虫害种类调查,基本查清了浙北嘉兴现有平原防护林树种共117种,病虫害162种。提出了杨树舟蛾类害虫、香樟橄绿瘤丛螟和重阳木锦斑蛾3种主要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抗风性等8个评价指标筛选出适宜推广农田防护林带树种20个。以冠径/树高比等4个指标对现有主要沿海基干林带树种进行胁地、防风能力、抗风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抗性排序结果。并通过对林网布局、网格大小、林带结构、树种选择、模式配置等的调查、试验,研究了平原农田林网的构建技术,并提出了34个农田林网典型设计模式和8个农田林网典型改造模式;通过对沿海基干林带构建原则、树种选择、林带结构等的比较分析研究,提出了浙北嘉兴沿海基干林带构建技术,成功研建了标准海塘防护林、沿海农林复合防护林、沿海工业园区景观防护林等3类沿海基干林带典型模式;在对嘉兴河岸特点、绿化功能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岸绿化原则,研建了沿海泄洪河道绿化模式、内陆航道绿化模式、内陆蓄水河道绿化模式、圩区防洪堤岸绿化模式等4种河道生态修复绿化典型模式;从景观设计、绿化布局、树种选择等三个方面研究了森林景观通道构建技术。制定了浙江省地方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DB33/T840-2011),形成了较完备的浙北平原防护林构建技术体系,并开展了典型模式的应用示范,建立苗木培育基地1370亩,营建示范林面积1.02万亩,累计推广应用面积5.1万亩,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地处浙北沿海的嘉兴地区是全省唯一的纯平原市,又是浙江省最大粮食生产市。因此,大力营造沿海防护林、农田防护林,以及河道、通道的景观防护林,是确保该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对该地区平原防护林构建技术的研究大多只针对某一区域类型,尚未开展平原防护林构建技术的综合研究。该项目紧紧围绕“森林浙江”建设,针对浙北平原特点,系统研究了浙北平原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树种选择、结构配置、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项目开展了平原防护林主要树种资源和病虫害种类调查,基本查清了浙北嘉兴现有平原防护林树种共117种,病虫害162种。提出了杨树舟蛾类害虫、香樟橄绿瘤丛螟和重阳木锦斑蛾3种主要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抗风性等8个评价指标筛选出适宜推广农田防护林带树种20个。以冠径/树高比等4个指标对现有主要沿海基干林带树种进行胁地、防风能力、抗风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抗性排序结果。并通过对林网布局、网格大小、林带结构、树种选择、模式配置等的调查、试验,研究了平原农田林网的构建技术,并提出了34个农田林网典型设计模式和8个农田林网典型改造模式;通过对沿海基干林带构建原则、树种选择、林带结构等的比较分析研究,提出了浙北嘉兴沿海基干林带构建技术,成功研建了标准海塘防护林、沿海农林复合防护林、沿海工业园区景观防护林等3类沿海基干林带典型模式;在对嘉兴河岸特点、绿化功能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岸绿化原则,研建了沿海泄洪河道绿化模式、内陆航道绿化模式、内陆蓄水河道绿化模式、圩区防洪堤岸绿化模式等4种河道生态修复绿化典型模式;从景观设计、绿化布局、树种选择等三个方面研究了森林景观通道构建技术。制定了浙江省地方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DB33/T840-2011),形成了较完备的浙北平原防护林构建技术体系,并开展了典型模式的应用示范,建立苗木培育基地1370亩,营建示范林面积1.02万亩,累计推广应用面积5.1万亩,生态、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