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59154]微泵给药输液器对心血管药物吸附作用的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泵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该项目来源于湖北省卫生厅,项目编号JX2C28。该项目成果的应用领域在临床护理实践。该研究采用了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输液前与输液中各样品的药物浓度进行测定,其测定原理是根据药物对可见光吸收的程度来判断药物浓度,在波长一定的条件下,吸光度越大,药物的浓度就越高。并通过测定来观察输液器对三种药物有无吸附作用和吸附程度;观察输液时间、速度以及药物浓度等三种因素对吸附作用的影响规律。计划任务书要求的主要性能指标与实际达到的主要性能指标基本一致。药物浓度:硝酸甘油为1/100ml、2/100ml和4/100ml;酚妥拉明为4/100ml、8/100ml和16/100ml;利多卡因为50/100ml、100/100ml和200/100ml。输液速度:硝酸甘油为每分钟0.5ml、1ml和2ml;酚妥拉明为每分钟0.5ml、3ml和6ml;利多卡因为每分钟0.5ml、3ml和6ml。测定时间:输液开始前测定瓶中原液药物浓度,输液开始时测定输液器流出端液体的初始药物浓度,以后每隔30min测一次输液器流出端液体的平均药物浓度。3h后每隔1h测一次,总时间为8h。吸附指标:该研究将用药物浓度的减少来反映有无吸附作用;用吸附量来反映吸附的强弱;用吸附百分比和累积吸附百分比等两个指标来反映吸附发生后对病人用药剂量的影响程度。该研究的创新点有三个:①研究的药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代表同一系列、同一类型的心血管药物;从而克服了原有研究药物的零散性和无规律性的缺点,②过去的研究药物多为非抢救药品,输液器对药物的吸附作用,因时间缓冲,经临床每日重复用药而掩盖,其严重程度不宜显现出来。而该次研究的药物是临床上抢救病人的常用药物,一旦输液器对它们有吸附作用,对病人的影响更加严重,所以该研究的意义更加重大。③该次弥补了原有研究目的单一性的不足,使研究的结果对临床用药有具体的指导作用。该研究可以揭示输液时间、输液速度以及药物浓度等三因素与吸附程度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在常用剂量的范围内找到三种药物在什么浓度下用什么输液速度输注,输液器对其吸附作用可以降低到最小极限的答案,用来指导今后的药物输注。另一方面可以明确以上三种药物中哪种药物不适合用输液泵长时间给药。为今后在临床用药中科学把握输液时间、输液速度以及药物浓度三因素,使吸附量降低到最小提供实验依据。
该项目来源于湖北省卫生厅,项目编号JX2C28。该项目成果的应用领域在临床护理实践。该研究采用了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输液前与输液中各样品的药物浓度进行测定,其测定原理是根据药物对可见光吸收的程度来判断药物浓度,在波长一定的条件下,吸光度越大,药物的浓度就越高。并通过测定来观察输液器对三种药物有无吸附作用和吸附程度;观察输液时间、速度以及药物浓度等三种因素对吸附作用的影响规律。计划任务书要求的主要性能指标与实际达到的主要性能指标基本一致。药物浓度:硝酸甘油为1/100ml、2/100ml和4/100ml;酚妥拉明为4/100ml、8/100ml和16/100ml;利多卡因为50/100ml、100/100ml和200/100ml。输液速度:硝酸甘油为每分钟0.5ml、1ml和2ml;酚妥拉明为每分钟0.5ml、3ml和6ml;利多卡因为每分钟0.5ml、3ml和6ml。测定时间:输液开始前测定瓶中原液药物浓度,输液开始时测定输液器流出端液体的初始药物浓度,以后每隔30min测一次输液器流出端液体的平均药物浓度。3h后每隔1h测一次,总时间为8h。吸附指标:该研究将用药物浓度的减少来反映有无吸附作用;用吸附量来反映吸附的强弱;用吸附百分比和累积吸附百分比等两个指标来反映吸附发生后对病人用药剂量的影响程度。该研究的创新点有三个:①研究的药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代表同一系列、同一类型的心血管药物;从而克服了原有研究药物的零散性和无规律性的缺点,②过去的研究药物多为非抢救药品,输液器对药物的吸附作用,因时间缓冲,经临床每日重复用药而掩盖,其严重程度不宜显现出来。而该次研究的药物是临床上抢救病人的常用药物,一旦输液器对它们有吸附作用,对病人的影响更加严重,所以该研究的意义更加重大。③该次弥补了原有研究目的单一性的不足,使研究的结果对临床用药有具体的指导作用。该研究可以揭示输液时间、输液速度以及药物浓度等三因素与吸附程度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在常用剂量的范围内找到三种药物在什么浓度下用什么输液速度输注,输液器对其吸附作用可以降低到最小极限的答案,用来指导今后的药物输注。另一方面可以明确以上三种药物中哪种药物不适合用输液泵长时间给药。为今后在临床用药中科学把握输液时间、输液速度以及药物浓度三因素,使吸附量降低到最小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