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09725]网络实体非协作定位关键技术及应用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网络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网络实体定位旨在实现虚拟网络空间向现实地理空间映射,是落实习总书记“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重要指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大基础工程之一,是实现网络敏感目标定位、网络攻击溯源、舆情传播追踪和网络犯罪取证等业务落地的核心技术手段。网络实体非协作(无运营商协作)定位研究及应用对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对抗网络强敌意义非凡。然而,受网络环境复杂、数据获取受限、价值数据稀疏等制约,网络实体非协作高精准定位极为困难。
自2009年起,在国家和河南省多个重点项目支持下,项目组聚焦网络实体非协作定位研究,克服了目标刻画难、IP追踪难、用户信息挖掘难等难题,取得了四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创新:
1.大规模高可信地标获取:发明大规模网络地标远程自动挖掘方法,解决了服务托管、主机共享、机构多分支等带来的地标评估难题,对同一地区获取的地标量较传统方法提高了一个数量级;首创WiFi非授权接入与公网IP匹配的地标获取方案,解决了高精准地标稀疏问题;构建了全球主要国家/地区的地标数据库,地标可靠率达到98.8%。
2.目标网络结构准确感知:提出网络结构变化的敏锐感知方法,实现了大规模网络的增量测量和快速更新;发明适用于有损网络信道的隐蔽传输技术,提出多元数据服务器集群架构,解决了数据的安全回传和高效存储问题;提出高完整性PoP划分方法,解决了残缺PoP造成的网络参考点遗漏问题;提出基于节点聚类的网络集群发现方法,显著增加了目标定位的参考点。
3.目标IP非协作精准定位:构建基于KL散度/非负矩阵分解和谱聚类的网络坐标系,丰富了时延度量手段,解决了探测不可达IP的时延度量问题;提出多制式、多场景目标网络的IP定位系列方法,消除了时延/距离弱相关、路由匿名、时延抖动等因素对目标定位的严重影响;实现了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反恐热点地区IP的城市级可靠定位,准确率分别达到98%和96%,形成了对敏感区域IP的街道级精准定位能力。
4.社交用户位置准确推断:提出基于社交关系和推文联合表示学习的用户位置推断方法,定位微博/推特用户的准确率显著提升;提出基于通告距离偏离的即时通信用户定位技术,对陌陌、微信用户定位的平均误差降低到50m以内;提出基于社区结构表示学习的跨社交网络账号对齐方法,形成了对多种社交平台用户的关联定位能力。
获发明专利授权21项,发表论文101篇,其中被SCI检索61篇、CCF A类期刊/会议8篇、中科院一区期刊7篇、ESI高被引2篇。研制的“网络实体定位系统”自2015年起陆续在国家安全、网信、公安、军队等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投入使用,有权用户达39家,准确定位大量网络敏感目标,为相关职能部门捍卫政治安全、保护海外利益、净化网络空间、打击非法活动等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十九大”、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峰会、国庆70周年阅兵、“2019全国民族运动会”等重大活动的网络安保及“新冠疫情”舆情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网络实体定位旨在实现虚拟网络空间向现实地理空间映射,是落实习总书记“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重要指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大基础工程之一,是实现网络敏感目标定位、网络攻击溯源、舆情传播追踪和网络犯罪取证等业务落地的核心技术手段。网络实体非协作(无运营商协作)定位研究及应用对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对抗网络强敌意义非凡。然而,受网络环境复杂、数据获取受限、价值数据稀疏等制约,网络实体非协作高精准定位极为困难。
自2009年起,在国家和河南省多个重点项目支持下,项目组聚焦网络实体非协作定位研究,克服了目标刻画难、IP追踪难、用户信息挖掘难等难题,取得了四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创新:
1.大规模高可信地标获取:发明大规模网络地标远程自动挖掘方法,解决了服务托管、主机共享、机构多分支等带来的地标评估难题,对同一地区获取的地标量较传统方法提高了一个数量级;首创WiFi非授权接入与公网IP匹配的地标获取方案,解决了高精准地标稀疏问题;构建了全球主要国家/地区的地标数据库,地标可靠率达到98.8%。
2.目标网络结构准确感知:提出网络结构变化的敏锐感知方法,实现了大规模网络的增量测量和快速更新;发明适用于有损网络信道的隐蔽传输技术,提出多元数据服务器集群架构,解决了数据的安全回传和高效存储问题;提出高完整性PoP划分方法,解决了残缺PoP造成的网络参考点遗漏问题;提出基于节点聚类的网络集群发现方法,显著增加了目标定位的参考点。
3.目标IP非协作精准定位:构建基于KL散度/非负矩阵分解和谱聚类的网络坐标系,丰富了时延度量手段,解决了探测不可达IP的时延度量问题;提出多制式、多场景目标网络的IP定位系列方法,消除了时延/距离弱相关、路由匿名、时延抖动等因素对目标定位的严重影响;实现了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反恐热点地区IP的城市级可靠定位,准确率分别达到98%和96%,形成了对敏感区域IP的街道级精准定位能力。
4.社交用户位置准确推断:提出基于社交关系和推文联合表示学习的用户位置推断方法,定位微博/推特用户的准确率显著提升;提出基于通告距离偏离的即时通信用户定位技术,对陌陌、微信用户定位的平均误差降低到50m以内;提出基于社区结构表示学习的跨社交网络账号对齐方法,形成了对多种社交平台用户的关联定位能力。
获发明专利授权21项,发表论文101篇,其中被SCI检索61篇、CCF A类期刊/会议8篇、中科院一区期刊7篇、ESI高被引2篇。研制的“网络实体定位系统”自2015年起陆续在国家安全、网信、公安、军队等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投入使用,有权用户达39家,准确定位大量网络敏感目标,为相关职能部门捍卫政治安全、保护海外利益、净化网络空间、打击非法活动等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十九大”、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峰会、国庆70周年阅兵、“2019全国民族运动会”等重大活动的网络安保及“新冠疫情”舆情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