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科易网(仲恺)技术转移协同创新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515746]迷走神经介导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模型制作及其应用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医疗器械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及死亡率,病因极其复杂,机制尚未阐明,临床疗效仍不满意。为了提高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效果,对其电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自2002年起,历时八年在中国率先开展自主神经系统介导AF机制的研究,与世界著名的美国俄克拉荷玛大学Jackman心律失常研究所合作,在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个国际NIH项目支持下,借助于大动物实验研究平台和心脏电生理VIP研究室两大技术平台,系统的完成了犬迷走神经介导的AF模型的制作。通过研究我们在国内: (1)建立了系统、完整的犬迷走神经介导AF模型的制作方法学; (2)提出了阵发性房颤发病的“三F”机制,为临床综合治疗房颤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3)提出心外膜房室结脂肪垫是调控心脏电活动和介导房颤发生的“主控区”,消融与之对应的心脏内膜冠状静脉窦口高分布迷走神经丛,可实现心脏的去迷走效应,为临床介入治疗房颤靶向干预自主神经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是国内创新性的阵发性AF的神经源性机制研究,为临床AF的治疗奠定了扎实的研究基础。  “犬迷走神经介导的AF模型”已被北京大学医学院郭继鸿教授的实验室应用,模型也被收录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疾病动物模型库”。通过历时八年的研究,建立了新疆自己的“心律失常诊断治疗和机制研究”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研究团队。发表相关文章32篇,其中4篇被SCI收录,20多篇被收录在核心期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课题12项,累计总经费达400万元;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21名;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8次,主持房颤国际研讨会4次;2008年荣获中华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学会“房颤基础与临床研究”杰出贡献奖;2009年获新疆医学会授予的“新疆医学科技一等奖”。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及死亡率,病因极其复杂,机制尚未阐明,临床疗效仍不满意。为了提高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效果,对其电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自2002年起,历时八年在中国率先开展自主神经系统介导AF机制的研究,与世界著名的美国俄克拉荷玛大学Jackman心律失常研究所合作,在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个国际NIH项目支持下,借助于大动物实验研究平台和心脏电生理VIP研究室两大技术平台,系统的完成了犬迷走神经介导的AF模型的制作。通过研究我们在国内: (1)建立了系统、完整的犬迷走神经介导AF模型的制作方法学; (2)提出了阵发性房颤发病的“三F”机制,为临床综合治疗房颤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3)提出心外膜房室结脂肪垫是调控心脏电活动和介导房颤发生的“主控区”,消融与之对应的心脏内膜冠状静脉窦口高分布迷走神经丛,可实现心脏的去迷走效应,为临床介入治疗房颤靶向干预自主神经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是国内创新性的阵发性AF的神经源性机制研究,为临床AF的治疗奠定了扎实的研究基础。  “犬迷走神经介导的AF模型”已被北京大学医学院郭继鸿教授的实验室应用,模型也被收录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疾病动物模型库”。通过历时八年的研究,建立了新疆自己的“心律失常诊断治疗和机制研究”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研究团队。发表相关文章32篇,其中4篇被SCI收录,20多篇被收录在核心期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课题12项,累计总经费达400万元;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21名;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8次,主持房颤国际研讨会4次;2008年荣获中华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学会“房颤基础与临床研究”杰出贡献奖;2009年获新疆医学会授予的“新疆医学科技一等奖”。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5 科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