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课题研究属于林业技术领域,可应用于东北林区红松过伐林的生产和经营。课题通过研究小兴安岭过伐林、次生林林分光辐射分布规律和林分植被空间分布及动态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次生林的红松近自然人工更新配套技术和过伐林近自然单株抚育技术。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操作,使先进的近自然林业的经营理念可以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提高林业产业的经营技术水平。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1、提出红松林冠下人工更新的自然植苗法,优化整地和植苗方式,与传统的穴状整地植苗法相比,造林成活率持平、造林当年生长量提高18.3%、造林成本降低69.2%; 2、提出过伐林近自然单株抚育技术规范,按红松树高生长划分演替生长区段:幼苗期(树高小于0.4 m)、幼树期(树高0.4~1m)、过渡生长期(树高1~6m)、演替生长期(树高6~12m)、进级生长期(树高12~18m)五个区段,按各区段所需的光照条件和营养空间进行抚育,与常规均匀透光抚育相比工作量及抚育成本减少50%以上。 研究成果把近自然林业的理念注入到林业生产实际中,提出的次生林下的红松自然植苗技术及过伐林的格局抚育技术,劳动生产率高,具有生态、环保、低碳的特点,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课题研究,制定出小兴安岭次生林和过伐林近自然恢复的配套经营技术及其操作技术规范,为研究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扫平了障碍。成果推广后可以使近自然林业的先进理念落实到营林生产实际,提高行业的经营技术水平。同时也为小兴安岭林区地带性植被阔叶红松林的快速恢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途径,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课题研究属于林业技术领域,可应用于东北林区红松过伐林的生产和经营。课题通过研究小兴安岭过伐林、次生林林分光辐射分布规律和林分植被空间分布及动态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次生林的红松近自然人工更新配套技术和过伐林近自然单株抚育技术。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操作,使先进的近自然林业的经营理念可以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提高林业产业的经营技术水平。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1、提出红松林冠下人工更新的自然植苗法,优化整地和植苗方式,与传统的穴状整地植苗法相比,造林成活率持平、造林当年生长量提高18.3%、造林成本降低69.2%; 2、提出过伐林近自然单株抚育技术规范,按红松树高生长划分演替生长区段:幼苗期(树高小于0.4 m)、幼树期(树高0.4~1m)、过渡生长期(树高1~6m)、演替生长期(树高6~12m)、进级生长期(树高12~18m)五个区段,按各区段所需的光照条件和营养空间进行抚育,与常规均匀透光抚育相比工作量及抚育成本减少50%以上。 研究成果把近自然林业的理念注入到林业生产实际中,提出的次生林下的红松自然植苗技术及过伐林的格局抚育技术,劳动生产率高,具有生态、环保、低碳的特点,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课题研究,制定出小兴安岭次生林和过伐林近自然恢复的配套经营技术及其操作技术规范,为研究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扫平了障碍。成果推广后可以使近自然林业的先进理念落实到营林生产实际,提高行业的经营技术水平。同时也为小兴安岭林区地带性植被阔叶红松林的快速恢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途径,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