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科易网(仲恺)技术转移协同创新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339251]抗癌新药-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生物医药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本品是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通过对野生型(原型)肿瘤坏死因子定点突变而获得的一个高效、低毒的衍生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发明专利:95331133.X)。该项目分别被列为“八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85-08-01-08,96-C02-01-02),国家“1035”工程重点专题(96-C02-01-02A),“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863”创新药物主题)(2002AA2Z3325),以及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课题(9254140660)。本品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比较具有以下优点:1、抗瘤谱广:临床试验筛选出的敏感瘤种有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肾癌、恶性黑色素瘤,以及恶性胸水。已批准的国内同类产品的临床适应症仅为肺癌或恶性淋巴瘤。可见本品临床应用的抗瘤谱广;2、单药应用疗效确切:单药腔内注射对恶性胸水、静脉注射对多种耐药和复治性实体瘤有较好的疗效。其中对恶性胸水的有效率为58.00%,对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肾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的有效率分别为21.80%、12.00%、8.20%和8.10%,临床受益率分别为72.70%、78.00%、57.10%和56.80%。国内其他同类产品单药应用未见疗效,因此,本品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3、合用化疗药物的疗效有明显提高:本品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对难治、复治性乳腺癌和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显著提高,有效率分别为45.90%和38.89%,临床受益率分别为88.52%和77.78%,提示两者有协同抗肿瘤作用;4、具有提高机体免疫抵抗力的功效:临床研究表明,应用本品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提高,提示本品在发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有增强机体抵抗力的功效。国内其他同类产品未见有此作用的报告;5、临床应用安全:本品克服了其野生型药物临床应用中出现的限制性毒性如低血压和肝肾毒性。本品将在近期投放市场,将为我国近千万中、晚期肿瘤病人提供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该项研究分别获得中国专利金奖(2001),“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2001),香港国际新技术、新产品“21”世纪重大科技成果奖(2000),上海市优秀职务发明一等奖(2000)和中国药学发展奖提名奖(2001)。
本品是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通过对野生型(原型)肿瘤坏死因子定点突变而获得的一个高效、低毒的衍生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发明专利:95331133.X)。该项目分别被列为“八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85-08-01-08,96-C02-01-02),国家“1035”工程重点专题(96-C02-01-02A),“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863”创新药物主题)(2002AA2Z3325),以及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课题(9254140660)。本品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比较具有以下优点:1、抗瘤谱广:临床试验筛选出的敏感瘤种有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肾癌、恶性黑色素瘤,以及恶性胸水。已批准的国内同类产品的临床适应症仅为肺癌或恶性淋巴瘤。可见本品临床应用的抗瘤谱广;2、单药应用疗效确切:单药腔内注射对恶性胸水、静脉注射对多种耐药和复治性实体瘤有较好的疗效。其中对恶性胸水的有效率为58.00%,对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肾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的有效率分别为21.80%、12.00%、8.20%和8.10%,临床受益率分别为72.70%、78.00%、57.10%和56.80%。国内其他同类产品单药应用未见疗效,因此,本品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3、合用化疗药物的疗效有明显提高:本品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对难治、复治性乳腺癌和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显著提高,有效率分别为45.90%和38.89%,临床受益率分别为88.52%和77.78%,提示两者有协同抗肿瘤作用;4、具有提高机体免疫抵抗力的功效:临床研究表明,应用本品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提高,提示本品在发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有增强机体抵抗力的功效。国内其他同类产品未见有此作用的报告;5、临床应用安全:本品克服了其野生型药物临床应用中出现的限制性毒性如低血压和肝肾毒性。本品将在近期投放市场,将为我国近千万中、晚期肿瘤病人提供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该项研究分别获得中国专利金奖(2001),“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2001),香港国际新技术、新产品“21”世纪重大科技成果奖(2000),上海市优秀职务发明一等奖(2000)和中国药学发展奖提名奖(2001)。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5 科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