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2251]新疆青海高盐环境可培养嗜盐放线菌多样性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生物医药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自2004年以来,云南大学放线菌研究团队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稀有放线菌的系统分类”(编号:30270004)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嗜盐放线菌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编号:2001C001R)、“高盐环境中的放线细菌分离及分类学研究”(编号:2004C0002Q)等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放线菌系统学研究的一批可喜成果: 1.建立放线菌分离新方法 在放线菌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样品预处理、培养基设计以及选择抑制剂的研究,建立了一系列极端环境(重点是嗜盐)放线菌、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和海洋放线菌有效分离方法;分离和保藏嗜盐放线菌菌株3000余株,植物内生放线菌菌株1500余株,海洋放线菌菌株500余侏。 2.建立放线菌快速识别研究手段 随着资源微生物研究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物种不断涌现,如何快速、准确的确定大量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以及筛选出潜在新物种已成为分类研究的瓶颈问题。为此,我们综合采用了SDS-PAGE、ARDRA、RFLP、PCR-SSCP及属特异性引物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建立了快速筛选或识别放线菌的方法和技术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探索放线菌系统学研究新方法 建立完善了16SrRNA序列高可变区二级结构的图形差异分析法、gyrB,sod,rpoB等看家基因的多基因位点序列分型(MLST)、特征性核苷酸的分析方法和放线菌化学分类新方法,开展放线菌高级分类单元的系统学研究,为揭示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了用力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4.发现放线菌新物种 发现并在国际刊物上生效发表了大量的新分类单元,其中包括细菌放线菌新科1个(Yaniaceae fam. nov.),新属7个(Yania gen. nov., Myceligenerans gen. nov.,Jiangella gen.nov.,Naxibacter gen. nov.,Alkalibacillus gen. nov.,Sinococcus gen.nov.,Zhihengliuella gen.nov.),新种56个;特邀撰写《伯杰氏手册》相关章节,这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放线菌系统学研究。 5.科研成果:发表论文101篇,其中SCI论文53篇(累积总影响因子为132.323);出版《放线菌系统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专著;参加国际会议4人次和国内会议15人次,这些论著促进了我国放线菌系统学的学科建设,并显著扩大了我国放线菌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 6.获奖:荣获WFCC Skerman分类学及其它奖项5项,其中李文均研究员获得的世界菌种保藏联盟斯克尔曼奖(WFCC Skerman )分类学奖,是国际微生物分类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奖,也是我国青年微生物分类学家第一次获此殊荣。充分表明我们在放线菌系统学的研究已得到国际同行的肯定,进一步确定了我们实验室在此领域的国际地位。 7.人才培养 近4年来,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生7名,硕士生15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接受国内相关单位21人和国外3人进修。 总之,通过本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放线菌研究水平,使我们成为国内放线菌研究实力最强团队之一,并在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群体。
自2004年以来,云南大学放线菌研究团队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稀有放线菌的系统分类”(编号:30270004)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嗜盐放线菌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编号:2001C001R)、“高盐环境中的放线细菌分离及分类学研究”(编号:2004C0002Q)等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放线菌系统学研究的一批可喜成果: 1.建立放线菌分离新方法 在放线菌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样品预处理、培养基设计以及选择抑制剂的研究,建立了一系列极端环境(重点是嗜盐)放线菌、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和海洋放线菌有效分离方法;分离和保藏嗜盐放线菌菌株3000余株,植物内生放线菌菌株1500余株,海洋放线菌菌株500余侏。 2.建立放线菌快速识别研究手段 随着资源微生物研究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物种不断涌现,如何快速、准确的确定大量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以及筛选出潜在新物种已成为分类研究的瓶颈问题。为此,我们综合采用了SDS-PAGE、ARDRA、RFLP、PCR-SSCP及属特异性引物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建立了快速筛选或识别放线菌的方法和技术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探索放线菌系统学研究新方法 建立完善了16SrRNA序列高可变区二级结构的图形差异分析法、gyrB,sod,rpoB等看家基因的多基因位点序列分型(MLST)、特征性核苷酸的分析方法和放线菌化学分类新方法,开展放线菌高级分类单元的系统学研究,为揭示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了用力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4.发现放线菌新物种 发现并在国际刊物上生效发表了大量的新分类单元,其中包括细菌放线菌新科1个(Yaniaceae fam. nov.),新属7个(Yania gen. nov., Myceligenerans gen. nov.,Jiangella gen.nov.,Naxibacter gen. nov.,Alkalibacillus gen. nov.,Sinococcus gen.nov.,Zhihengliuella gen.nov.),新种56个;特邀撰写《伯杰氏手册》相关章节,这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放线菌系统学研究。 5.科研成果:发表论文101篇,其中SCI论文53篇(累积总影响因子为132.323);出版《放线菌系统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专著;参加国际会议4人次和国内会议15人次,这些论著促进了我国放线菌系统学的学科建设,并显著扩大了我国放线菌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 6.获奖:荣获WFCC Skerman分类学及其它奖项5项,其中李文均研究员获得的世界菌种保藏联盟斯克尔曼奖(WFCC Skerman )分类学奖,是国际微生物分类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奖,也是我国青年微生物分类学家第一次获此殊荣。充分表明我们在放线菌系统学的研究已得到国际同行的肯定,进一步确定了我们实验室在此领域的国际地位。 7.人才培养 近4年来,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生7名,硕士生15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接受国内相关单位21人和国外3人进修。 总之,通过本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放线菌研究水平,使我们成为国内放线菌研究实力最强团队之一,并在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