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完成翻白草化学成分的系统分离,利用UV、NMR、LC-MS、GC-MS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目前分离出20个单体成分,鉴定了15个。其中化合物二十二烷酸、二十五烷酸、鞣花酸-3,3’-二甲醚-4’-O-β-D-木糖苷、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这些成分类型包括黄酮类、酚酸类、萜类、鞣花酸类及油脂类。
UPLC法测定了仙鹤草、委陵菜及翻白草中6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黄酮苷类成分含量较高,特别是金丝桃苷、芦丁等活性成分;苷元含量较低。黄酮类成分在三种植物的果实及叶中含量较高,提示可在果实期进行采摘;根、茎中含量较低。特别是仙鹤草根中含量最低。同一种成分在委陵菜、翻白草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相似,而仙鹤草中的分布规律与其他两种不同。证实委陵菜、翻白草从黄酮分布规律来看,更近缘一些。
采用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实验考察单体成分及活性部位的体外降糖活性,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仙鹤草、委陵菜及翻白草的总提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及大孔树脂60%醇洗脱液都具有一定的降糖活性。
在细胞活力80%以上的前提下,委陵菜及翻白草总提物的单位糖消耗量要高于两个部位,说明活性成分的合理配伍具有较好的降糖效果。
乙酸乙酯萃取物的细胞毒活性明显低于大孔树脂60%醇洗脱液,而大孔树脂60%醇洗脱液的单位糖消耗量却高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仙鹤草与之相比有所不同,不同浓度乙酸乙酯萃取物及大孔树脂60%醇洗脱液的单位糖消耗量与总提物相当或略高于总提物。
相同剂量下,与翻白草、委陵菜比,仙鹤草60%醇洗脱液的单位糖消耗量最高。
4. 采用STZ腹腔内注射法建立糖尿病小鼠动物模型,结果证实三种中药具有较好的降糖药效。
空腹血糖值与体外细胞实验结果相似,仙鹤草的亲水性部位、亲脂性降血糖效果优于总提物。
仙鹤草、委陵菜及翻白草在降血糖的同时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的进程。
仙鹤草各给药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鼠血清中抗氧化能力,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的侵害。
模型组肝脏指数极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肝酶指标显著增加,证实模型组肝脏受损,病理切片进一步证实模型组具有脂肪肝病变,各给药组不同程度的改善肝脏损伤,证实各给药组具有一定的肝脏保护作用。
其中仙鹤草亲水性部位的效果最好。
三种中药均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等途径降低血糖值。
UPLC-QTOF-MS法鉴定36个差异成分,黄酮、三萜及鞣花酸类是三种近缘中药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文献报道,翻白草亲水性部位认为是黄酮类成分起降糖作用,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这部分主要由酚酸、鞣质、黄酮及间苯三酚类成分组成,黄酮类成分不是唯一的活性成分。
仙鹤草亲水性部位的降糖作用优于总提物,根据液质结果,与翻白草、委陵菜的区别主要为逆没食子鞣质及二氢黄酮醇类。进一步对三种中药各提取部位的总酚酸、总黄酮、总三萜及总鞣质含量进行测定,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降糖活性与总黄酮含量(r=0.784)、总酚酸含量(r=0.789)、总鞣质含量(r=0.836)显著性相关。因此,我们初步认为三种中药发挥降糖作用的主要成分为多酚类物质。
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3篇,SCI2篇。
培养研究生2名,已毕业。
该研究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通过相关性及差异性的研究方式比较三种中药翻白草、委陵菜及仙鹤草的物质基础异同,结合降血糖生物活性比较,对复杂化信息进行相关性研究,以此科学评价三种中药降血糖物质基础。
本课题以比较3种近缘中药降血糖药效物质异同为目标,对临床精准用药及避免不良反应具有指导意义。
对三种中药的降糖作用及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三种中药的降糖途径相同,都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糖的同时降低血脂,抗氧化作用,保护肝脏的作用。
三种中药的药效部位不同,结合化学成分分布规律,对成分与活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快速准确找到了仙鹤草可能的降糖部位及降糖活性成分,首次提出仙鹤草中的黄酮类、鞣质类对活性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值得进一步对其含量配比如何影响活性的问题深入研究。
Copyright © 2015 科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