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本项目属临床医学领域核医学范畴。恶性肿瘤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对改善预后极为关键。放射性核素在肿瘤精准诊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项目组通过化学合成、标记分析、显像与治疗系列研究,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
1、在国内外率先合成新型分子影像前体,可极大降低肿瘤诊疗成本。项目组通过缩合反应技术将二乙三胺五乙酸与葡萄糖胺合成化学纯度高、稳定性好的二乙三胺五乙酸-脱氧葡萄糖(DTPA-DG),用99mTc与其标记后行肿瘤糖代谢SPECT显像。在早期诊断、疗效评价方面,达到了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相似的效果,检查费用仅为18F-FDG PET显像的10%左右。188Re与其标记后,不仅用于肿瘤糖代谢显像,还可用于肿瘤核素靶向治疗,为肿瘤诊疗一体化开辟了新途径。该研究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已转化1项。
2、在国内外率先合成新型磁共振对比剂,创造性提出了磁共振葡萄糖分子影像新方法。
项目组通过络合反应技术将氧化钆与DTPA-DG合成Gd-DTPA-DG,首次将其用于磁共振成像,并同常规磁共振对比剂(Gd-DTPA)比较,发现其参与肿瘤细胞糖酵解反应,2小时内在肿瘤组织中对比度更高,能更好地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水平,利于肿瘤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该研究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
国内率先自主合成骨转移瘤核素靶向治疗药物,填补了国内该治疗领域空白。153Sm-乙二胺四甲基膦酸(153Sm-EDTMP)是国际上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理想药物,但其半衰期短(46.3小时),不能靠进口在国内广泛应用。项目组在国内率先合成该药物,并应用于临床,其对癌性骨痛止痛总有效率达93%,骨转移瘤病灶的消失或减少率达40%,高于外照射治疗等传统治疗方法。该研究成果获得药品生产注册证(H20010679)。
自主研制生产目前国内唯一的碘〔131I〕化钠放射性药品,解决了依赖进口的局面。131I是国际上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甲亢的主要药物,长期依赖进口,费用高。
项目组采用核裂变技术自主研制生产了碘〔131I〕化钠口服溶液,开展了系列临床研究,并在全国30个省市的5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占中国市场的40%,打破了被国外垄断的局面,降低了分化型甲状腺癌、甲亢治疗费用该研究成果获得药品生产注册证(H20043576)。
国内率先大规模开展18F-NaF PET/CT骨显像,探索成像方式及优势,规范了18F-NaF PET/CT骨显像操作流程。18F-NaF是一种用于探测骨骼病变的高灵敏亲骨性PET显像剂,较临床常用的99mTc-MDP,具有更快的血液清除速率和更高的骨骼摄取率(约为99mTc-MDP的2倍)。项目组主要负责编写了国内第一个骨显像指南《18F-NaF PET/CT骨显像操作指南》。
本项目发表的442篇学术论文,其中SCI学术论文148篇,总影响因子391.2,总他引2761 次。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共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63名,主编专著5部,连续11年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本项目专利已转化2项,获药品生产注册证2项,填补了国内空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曾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厅组织鉴定认为“研究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Copyright © 2015 科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