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一、项目来源
本成果的项目来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杂交粳稻育种及两系杂交稻现代繁种技术研究—两系杂交稻现代安全繁殖制种技术(2010AA10130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两系法杂交稻C两优343和C两优513栽培制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2008GB2D200227)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两系法超级杂交中稻C两优396栽培制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2007GB2D200226)。
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一)应用领域
本成果主要应用于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种子生产领域。
(二)技术原理
本项目针对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展和生产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其健康发展的二大障碍因子,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漂变”问题和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难的问题,建立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生产技术的新体系,主要包括下面两项关键技术:
1.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株系育性鉴定保纯法原种生产技术
即单株选择再株系种植;以株系为单位进行育性鉴定决定选留;冷水串灌一季加再生繁殖所有株系,达标株系混收成原种。该法具有生产程序简单、周期短,育性鉴定、株系淘汰准确,原种质量好、产量高等特点。
利用计算机智能选择系统寻找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繁殖基地,筛选到不同不育起点温度光温敏不育系的最佳繁殖基地和时段,经二年验证,取得巨大成功。
利用国家气象局740多个气象站点,50年历史气象资料,2700多个原始数据,根据不同不育起点温度光温敏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可育、抽穗扬花期安全和满足水稻生产发育对有效积温的要求,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和以育性敏感期16天为时间段逐日滑动确定育性敏感开始时期,从而筛选出最佳繁殖基地和时段。
根据该系统选到的最佳繁殖基地和时段进行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繁殖获得成功。其中,云南保山、临沧等地为适合不同不育起点温度的光温敏不育系最佳繁殖基地。2010年在保山繁殖C815S,经专家现场测产,亩产达562.5公斤;2011年繁殖C815S共245亩,经专家现场测产,亩产达610.0公斤。该繁殖方式产量大幅度提高,安全性好,种子质量好。
三、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国内外还没有利用计算机选择系统筛选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和时段的报道,且该技术成果是气象学、农学、计算机科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株系育性鉴定生产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原种也是首创。两项技术经实践检验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本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四、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本成果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原种生产和繁殖的产量,确保了两系杂交制种对不育系用种的需求,年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达1500万元以上;
大幅度提高了不育系的种子质量,减少了杂交制种的风险,提高了杂交种子的纯度,对促进两系法杂交稻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 2015 科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