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1、提出了既可以实现单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又能实现双级、复叠制冷循环的多级增效制冷(热泵)系统,采用R410A制冷剂,测试了双级压缩制冷、复叠式制冷/热泵系统,分析了变容量压缩机(变流量)调节对系统制冷/制热量以及能效系数的影响,总结了多级压缩制冷/热泵系统匹配特性,保证机组在工况变化时的高效运行;提出了单工质复叠制冷(热泵)系统高温级和低温级的自律控制方式,利用变频机组的变流量特性,研制出能精准控制温度的自律控温系统,同时保证机组在工况变化时的高效运行;研发了两类设备--冷库制冷系统和供热的热泵机组,运用多级压缩制冷/热泵系统匹配特性,提出了单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模式与复叠制冷(热泵)循环模式采用最小压缩机排气温度、最大制冷(制热)量、最大COP为控制目标的模式转换准则,有效提升了热泵/制冷机组供热/制冷季节性能系数,解决了寒冷地区夏季供冷、过渡季节单级压缩循环供热和寒冷季节复叠循环供热问题,有效提升了热泵机组供热季节性能系数;解决了冷库夏季复叠制冷和冬季单级压缩制冷的全年工况运行模式问题,为实现冷库运行中的节能、免机房、无人工操作奠定基础。 2、在实验台完成测试的前提下,进行了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模块化设计。 3、完成产品控制程序的开发与定型,建立了多级增效制冷/热泵机组基于工况性能最优的智能动态机组运行模式控制策略,完成《多级增效制冷机组控制》(2020R11L1002431)和《多级增效热泵机组控制》(2020R11L1002744)两项软件著作权。 4、作为冷热源完成了检测用环境实验室机组的安装、调试工作,截止目前运行平稳,节能效果明显,完成产值400余万元。 5、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EI收录6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项,其中转让7项;完成市级科研项目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其中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项目培养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二层次人才1人次;天津市优秀科技特派员3人次。
1、提出了既可以实现单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又能实现双级、复叠制冷循环的多级增效制冷(热泵)系统,采用R410A制冷剂,测试了双级压缩制冷、复叠式制冷/热泵系统,分析了变容量压缩机(变流量)调节对系统制冷/制热量以及能效系数的影响,总结了多级压缩制冷/热泵系统匹配特性,保证机组在工况变化时的高效运行;提出了单工质复叠制冷(热泵)系统高温级和低温级的自律控制方式,利用变频机组的变流量特性,研制出能精准控制温度的自律控温系统,同时保证机组在工况变化时的高效运行;研发了两类设备--冷库制冷系统和供热的热泵机组,运用多级压缩制冷/热泵系统匹配特性,提出了单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模式与复叠制冷(热泵)循环模式采用最小压缩机排气温度、最大制冷(制热)量、最大COP为控制目标的模式转换准则,有效提升了热泵/制冷机组供热/制冷季节性能系数,解决了寒冷地区夏季供冷、过渡季节单级压缩循环供热和寒冷季节复叠循环供热问题,有效提升了热泵机组供热季节性能系数;解决了冷库夏季复叠制冷和冬季单级压缩制冷的全年工况运行模式问题,为实现冷库运行中的节能、免机房、无人工操作奠定基础。 2、在实验台完成测试的前提下,进行了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模块化设计。 3、完成产品控制程序的开发与定型,建立了多级增效制冷/热泵机组基于工况性能最优的智能动态机组运行模式控制策略,完成《多级增效制冷机组控制》(2020R11L1002431)和《多级增效热泵机组控制》(2020R11L1002744)两项软件著作权。 4、作为冷热源完成了检测用环境实验室机组的安装、调试工作,截止目前运行平稳,节能效果明显,完成产值400余万元。 5、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EI收录6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项,其中转让7项;完成市级科研项目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其中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项目培养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二层次人才1人次;天津市优秀科技特派员3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