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本课题是2011年4月由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资助,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潘桂湘为该项目负责人,课题起止年月2011.4-2014.3。课题自立项以来,实行课题负责制,进行文献调研、预实验及正式实验研究,认真填写完整的真实的原始记录,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科研工作的严谨性,较好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工作。针对中药活性成分传统发现模式“植化分离→单体化合物→活性评价”存在工作量大、研究周期长的特点,本课题以养血清脑为研究对象,应用超高效液相-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仪UHPLC-Q-TOF及构建的自定义质谱数据库,对药物、服药后的血液、尿液等生物基质中不同极性化合物进行全成分分析,阐明养血清脑所含的复杂化学成分、追踪判断可被吸收入血的成分,从而构建了可适用于中药活性成分快速发现的柱切换二维液质联用技术。采用柱切换二维液质联用技术等,本课题快速鉴定了养血清脑颗粒中的97个化学成分,主要为酚酸、单萜苷、异喹啉生物碱、吲哚和羟吲哚生物碱、黄酮、蒽醌(苷)、三萜、丁烯(烷基)苯酞等成分;另采用基于特征离子差异比较的分析策略,鉴定了32个入血原型成分,主要为单萜苷、异喹啉生物碱、吲哚和羟吲哚生物碱及蒽醌(苷);此外利用MDF技术分析大鼠灌服养血清脑颗粒后主成分芍药苷的代谢产物,鉴定了其59个代谢产物。该项工作基本阐明养血清脑的化学物质基础及可吸收入血的成分,有利于活性指标成分的确定,促进该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可为其他中药活性成分的快速发现提供思路和参考。
本课题是2011年4月由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资助,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潘桂湘为该项目负责人,课题起止年月2011.4-2014.3。课题自立项以来,实行课题负责制,进行文献调研、预实验及正式实验研究,认真填写完整的真实的原始记录,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科研工作的严谨性,较好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工作。针对中药活性成分传统发现模式“植化分离→单体化合物→活性评价”存在工作量大、研究周期长的特点,本课题以养血清脑为研究对象,应用超高效液相-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仪UHPLC-Q-TOF及构建的自定义质谱数据库,对药物、服药后的血液、尿液等生物基质中不同极性化合物进行全成分分析,阐明养血清脑所含的复杂化学成分、追踪判断可被吸收入血的成分,从而构建了可适用于中药活性成分快速发现的柱切换二维液质联用技术。采用柱切换二维液质联用技术等,本课题快速鉴定了养血清脑颗粒中的97个化学成分,主要为酚酸、单萜苷、异喹啉生物碱、吲哚和羟吲哚生物碱、黄酮、蒽醌(苷)、三萜、丁烯(烷基)苯酞等成分;另采用基于特征离子差异比较的分析策略,鉴定了32个入血原型成分,主要为单萜苷、异喹啉生物碱、吲哚和羟吲哚生物碱及蒽醌(苷);此外利用MDF技术分析大鼠灌服养血清脑颗粒后主成分芍药苷的代谢产物,鉴定了其59个代谢产物。该项工作基本阐明养血清脑的化学物质基础及可吸收入血的成分,有利于活性指标成分的确定,促进该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可为其他中药活性成分的快速发现提供思路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