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8904]基于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研究抗栓中药的分子药理机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生物医药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 受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委托,吉林大学承担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中的 应用基础研究 项目的科研任务。 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1)利用Elisa技术完成了抗栓中药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浆前列环素(PGI2)、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栓素A2(TXA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等血栓形成相关细胞因子的动态观察。 2)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完成了抗栓中药对血栓模型大鼠体内药物作用靶点的高通量筛查。 3)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抗栓中药的药物作用靶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 4)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对于可能的药物靶基因CAR1、F13A1进行蛋白水平的验证。 5)抗栓中药对急性血瘀模型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中药因其药物作用多靶点,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在预防血栓形成方面备受关注,但鉴于中药的复杂性,其药理机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难点。本项目首次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抗栓中药的分子药理机制,探寻其药物作用靶点,及其表达调控的变化规律,从而阐明抗栓中药抗血栓作用的分子机制,为抗栓中药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及新药靶标筛选奠定了基础。项目总体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本课题通过基因芯片筛查抗栓中药可能介入的血栓形成相关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等技术进行验证,属于原创性工作。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抗栓药物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除 本课题组外目前尚未见报道。本课题组首次从分子水平阐释了抗栓中药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本实验室多年来参与、承担了众多自然科学基金及横向课题。尤其在和制药企业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新药药效学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具备了实验动物造模及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等相关实验技术能力。 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⑥历年获奖情况; 1)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硕士毕业论文2篇、发表SCI论文一篇。 2)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3)培养研究生两名。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 受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委托,吉林大学承担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中的 应用基础研究 项目的科研任务。 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1)利用Elisa技术完成了抗栓中药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浆前列环素(PGI2)、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栓素A2(TXA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等血栓形成相关细胞因子的动态观察。 2)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完成了抗栓中药对血栓模型大鼠体内药物作用靶点的高通量筛查。 3)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抗栓中药的药物作用靶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 4)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对于可能的药物靶基因CAR1、F13A1进行蛋白水平的验证。 5)抗栓中药对急性血瘀模型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中药因其药物作用多靶点,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在预防血栓形成方面备受关注,但鉴于中药的复杂性,其药理机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难点。本项目首次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抗栓中药的分子药理机制,探寻其药物作用靶点,及其表达调控的变化规律,从而阐明抗栓中药抗血栓作用的分子机制,为抗栓中药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及新药靶标筛选奠定了基础。项目总体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本课题通过基因芯片筛查抗栓中药可能介入的血栓形成相关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等技术进行验证,属于原创性工作。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抗栓药物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除 本课题组外目前尚未见报道。本课题组首次从分子水平阐释了抗栓中药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本实验室多年来参与、承担了众多自然科学基金及横向课题。尤其在和制药企业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新药药效学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具备了实验动物造模及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等相关实验技术能力。 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⑥历年获奖情况; 1)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硕士毕业论文2篇、发表SCI论文一篇。 2)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3)培养研究生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