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1.课题来源与背景 本项目属于2017年甘肃省引导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zx-10,项目类别:创新平台建设(平台条件改善),实施期限:2017年10月-2020年9月。 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项目主要包括祁连山大型真菌一区一馆五库建设、实验室平台建设和祁连山大型真菌保护利用研究三个部分。是祁连山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内容,契合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规划,符合当前国家政策需求。 3.主要论点与论据 (1)建成了祁连山大型真菌一区两馆五库。 ①建成了“祁连山寺大隆菌物保育区”和“祁连山古城菌物保育区”两处共4000公顷,建设200m*200m固定样方11个,安装仪器设备374台(件); ②建成了“祁连山菌物标本馆”,现已入馆保藏菌物标本20000余份,其中大型真菌696种(12个新种,58个国内新记录种,189种甘肃省新纪录种)、植物病害真菌65种、地衣37种; ③建成了“祁连山菌物文化馆”,用摄影、绘画、书法、雕刻、剪纸、电视、声乐、舞蹈、文学、刺绣等十种艺术形式,创作菌物文化创意产品360余幅件; ④建成了“祁连山菌物基因库”,采集存入3546份菌物基因材料,其中:祁连山菌物基因组DNA 2448份、ITS核糖体基因信息1098份; ⑤建成了“祁连山菌物活体组织库”,现已采集并存入祁连山菌物的活体材料2381份,其中活体组织材料1212份,活体菌株材料1113株,孢子材料56份; ⑥建成了“甘肃省食药用菌菌种库”,引进食(药)用菌品种885个3540株,为优良品种在甘肃省食用菌产业中的推广应用; ⑦建成了“祁连山菌物信息库”,现已存入祁连山菌物生态信息、遗传信息、物种多样性信息、产业信息、政策信息近10万条; ⑧建成了“祁连山菌物功效成分库”,现已入库祁连山菌物功效成分70余份,为祁连山菌物高质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2)建成河西学院祁连山菌物保护利用院士专家工作站。 (3)采集菌物标本20000余份,发现大型真菌696种(其中:新种14个,国内新记录种58种,甘肃省新纪录种189种),比2016年记载的246种增加了453种、发现森林植物真菌病害195种、林区土壤捕食线虫性真菌65种、地衣41种。 (4)驯化栽培了采自祁连山野生大型真菌8种,其中:4种完成了试验栽培研究,2种完成了中试栽培研究,荷叶离褶伞和银丝草菇2种具备了商业化生产条件并在生产中规模化推广应用。 (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开发菌糠有机肥、基质、菌糠饲料等新产品12种;食用菌即食产品4种;制定企业标准6项;研发食用菌新设施1个;研制食用菌新设备1套。这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难度,提高了食用菌产量、品质、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6)建成了祁连山珍稀野生食药用菌驯化栽培示范、食用菌新品种引进繁育、食用菌智能化栽培示范、菌糠资源化利用研究示范、本地资源高效利用及其栽培技术示范和食用菌菌种生产示范等16个食用菌产业关键技术示范基地。 (7)阐释了保护三物互惠生态,发展三元结构农业,建设三生文明甘肃的基本内涵。 4.创见与创新 (1)荷叶离褶伞和银丝草菇的成功推广,为食用菌产业增添了两个新品种,增强了甘肃省食用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项目期内新发现祁连山大型真菌453种、发现森林植物真菌病害195种、林区土壤捕食线虫性真菌65种、地衣41种。 (3)首次提出了通过保护三物互惠生态,发展三元结构农业,建成三生文明甘肃的基本方略和途径。 5.社会经济效益 (1)祁连山菌物一区两馆五库已投入使用,为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保护祁连山菌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护平台,开辟了祁连山菌物保护新途径新方法,填补了甘肃省菌物保护之空白,对完善祁连山生态保护内容,提高祁连山生态保护质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保育区的建设为菌物的自然生长繁衍建立了免受人为干扰破坏的家园,为长期定点观测研究菌物生态奠定了基础; (3)基本调查清楚了祁连山区域内菌物的种类数量、优势种群、特有种类、自然分布、生态价值、经济潜力,为开展祁连山菌物保护研究、菌物生态研究、物种多样性研究和珍稀菌物驯化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4)通过示范推广本地化食用菌栽培新技术、菌糠有机肥、基质、菌糠饲料等新产品、全地下式日光温室型智能菇棚等新设施,实现了农业产业体系内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经济循环,构建由种植业、养殖业和菌业构成的“三元结构”农业产业体系,解决“两元结构”农业产业体系下物质循环不畅、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等诸多弊端,减轻和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产品支撑。 6.存在的问题 需要后续资金投入,确保祁连山菌物一区两馆五库的运行和维护工作,进行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1.课题来源与背景 本项目属于2017年甘肃省引导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zx-10,项目类别:创新平台建设(平台条件改善),实施期限:2017年10月-2020年9月。 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项目主要包括祁连山大型真菌一区一馆五库建设、实验室平台建设和祁连山大型真菌保护利用研究三个部分。是祁连山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内容,契合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规划,符合当前国家政策需求。 3.主要论点与论据 (1)建成了祁连山大型真菌一区两馆五库。 ①建成了“祁连山寺大隆菌物保育区”和“祁连山古城菌物保育区”两处共4000公顷,建设200m*200m固定样方11个,安装仪器设备374台(件); ②建成了“祁连山菌物标本馆”,现已入馆保藏菌物标本20000余份,其中大型真菌696种(12个新种,58个国内新记录种,189种甘肃省新纪录种)、植物病害真菌65种、地衣37种; ③建成了“祁连山菌物文化馆”,用摄影、绘画、书法、雕刻、剪纸、电视、声乐、舞蹈、文学、刺绣等十种艺术形式,创作菌物文化创意产品360余幅件; ④建成了“祁连山菌物基因库”,采集存入3546份菌物基因材料,其中:祁连山菌物基因组DNA 2448份、ITS核糖体基因信息1098份; ⑤建成了“祁连山菌物活体组织库”,现已采集并存入祁连山菌物的活体材料2381份,其中活体组织材料1212份,活体菌株材料1113株,孢子材料56份; ⑥建成了“甘肃省食药用菌菌种库”,引进食(药)用菌品种885个3540株,为优良品种在甘肃省食用菌产业中的推广应用; ⑦建成了“祁连山菌物信息库”,现已存入祁连山菌物生态信息、遗传信息、物种多样性信息、产业信息、政策信息近10万条; ⑧建成了“祁连山菌物功效成分库”,现已入库祁连山菌物功效成分70余份,为祁连山菌物高质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2)建成河西学院祁连山菌物保护利用院士专家工作站。 (3)采集菌物标本20000余份,发现大型真菌696种(其中:新种14个,国内新记录种58种,甘肃省新纪录种189种),比2016年记载的246种增加了453种、发现森林植物真菌病害195种、林区土壤捕食线虫性真菌65种、地衣41种。 (4)驯化栽培了采自祁连山野生大型真菌8种,其中:4种完成了试验栽培研究,2种完成了中试栽培研究,荷叶离褶伞和银丝草菇2种具备了商业化生产条件并在生产中规模化推广应用。 (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开发菌糠有机肥、基质、菌糠饲料等新产品12种;食用菌即食产品4种;制定企业标准6项;研发食用菌新设施1个;研制食用菌新设备1套。这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难度,提高了食用菌产量、品质、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6)建成了祁连山珍稀野生食药用菌驯化栽培示范、食用菌新品种引进繁育、食用菌智能化栽培示范、菌糠资源化利用研究示范、本地资源高效利用及其栽培技术示范和食用菌菌种生产示范等16个食用菌产业关键技术示范基地。 (7)阐释了保护三物互惠生态,发展三元结构农业,建设三生文明甘肃的基本内涵。 4.创见与创新 (1)荷叶离褶伞和银丝草菇的成功推广,为食用菌产业增添了两个新品种,增强了甘肃省食用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项目期内新发现祁连山大型真菌453种、发现森林植物真菌病害195种、林区土壤捕食线虫性真菌65种、地衣41种。 (3)首次提出了通过保护三物互惠生态,发展三元结构农业,建成三生文明甘肃的基本方略和途径。 5.社会经济效益 (1)祁连山菌物一区两馆五库已投入使用,为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保护祁连山菌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护平台,开辟了祁连山菌物保护新途径新方法,填补了甘肃省菌物保护之空白,对完善祁连山生态保护内容,提高祁连山生态保护质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保育区的建设为菌物的自然生长繁衍建立了免受人为干扰破坏的家园,为长期定点观测研究菌物生态奠定了基础; (3)基本调查清楚了祁连山区域内菌物的种类数量、优势种群、特有种类、自然分布、生态价值、经济潜力,为开展祁连山菌物保护研究、菌物生态研究、物种多样性研究和珍稀菌物驯化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4)通过示范推广本地化食用菌栽培新技术、菌糠有机肥、基质、菌糠饲料等新产品、全地下式日光温室型智能菇棚等新设施,实现了农业产业体系内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经济循环,构建由种植业、养殖业和菌业构成的“三元结构”农业产业体系,解决“两元结构”农业产业体系下物质循环不畅、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等诸多弊端,减轻和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产品支撑。 6.存在的问题 需要后续资金投入,确保祁连山菌物一区两馆五库的运行和维护工作,进行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