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黏虫(粘虫)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黏虫在我省的发生为害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而目前对黏虫的研究尚不系统,导致生产上测报不准、防治被动等问题。为明确黏虫的发生规律和暴发成因,实现对虫害的有效防控,项目组以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粘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农业科学植物保护郾城观测实验站”为依托,经过近40年的攻克研究,明确了河南省黏虫的发生演变规律、揭示了灾变原因、规范了黏虫综合防控技术并在全省进行示范推广应用,获得了多项理论与技术创新。 1、通过近40年监测数据的系统分析,明确了2006年以来1代黏虫成虫滞留比例显著增加,平均滞留率达30%以上,由小麦主要害虫变为玉米等秋作物主要害虫,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①创新了成虫监测手段和方法。成虫监测从20世纪70年代应用20 w黑光灯+糖醋液诱蛾器为主,发展为智能虫情测报灯+糖醋液诱蛾器+高空探照灯+性诱捕器,实现了高空和地面监测手段的优化创新,覆盖面更广、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②明确了2代成虫的数量极显著的增加,高峰日显著前移。③明确了1代雌蛾卵巢发育成熟的比率显著上升、交尾率显著提高,从而促使更多的1代成虫不再迁出,留在当地产卵为害,导致了玉米等秋作物受害面积和2代黏虫发生数量的急剧增长。④明确了2代雌雄性比趋于稳定。 2、揭示了气候变暖导致1代黏虫的生殖发育进度加快、交尾率显著提高,是滞留率显著增加的重要原因;发现玉米比小麦更适宜黏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解析了黏虫在玉米田为害加重的成因。 ①明确了1代和2代成虫的高峰日,分别随着5月和7月平均温度的上升而显著前移;5月中旬-6月下旬,日最高温度30℃日期的显著前移促使1代黏虫的生殖发育进度加快,性成熟比例显著上升、交尾率显著提高。气候变暖是导致我省1代黏虫成虫近10多年来约有30%的成虫滞留本地,成为为害夏玉米的虫源和2007年以来我省玉米黏虫发生面积激增的主要原因。②测定了黏虫在小麦和玉米上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存活率和产卵量,组建了黏虫在两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发现玉米比小麦更适宜黏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2、提出了分代治理的防控策略,制定了“压低1代、重防2代、严控3代”的黏虫综合防控技术规范,近5年在河南省小麦、玉米等作物上累计推广1200余万亩次,新增利润4.4亿多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制定了“压低1代、重防2代、严控3代”的黏虫综合防控技术规范,创新性地将防治重点由小麦转向玉米等秋作物。创建了小麦田黏虫的轻简化防治技术,小麦田低龄幼虫达20头/m2时,采取应急防治;低密度麦田,防治蚜虫时兼治黏虫。2代黏虫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采取麦收时留低茬、清秸秆、及时清除田内外杂草,低密度生物防治、高密度应急处置等措施。3代黏虫采取成虫羽化盛期大面积灯光诱杀和应急防治的分代治理防控技术体系。 本项目获得授权专利7项;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论文7篇;制定地方标准2项。该成果在黏虫系统监测、演变规律及成灾机制等方面创新性突出,居国内领先水平。
黏虫(粘虫)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黏虫在我省的发生为害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而目前对黏虫的研究尚不系统,导致生产上测报不准、防治被动等问题。为明确黏虫的发生规律和暴发成因,实现对虫害的有效防控,项目组以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粘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农业科学植物保护郾城观测实验站”为依托,经过近40年的攻克研究,明确了河南省黏虫的发生演变规律、揭示了灾变原因、规范了黏虫综合防控技术并在全省进行示范推广应用,获得了多项理论与技术创新。 1、通过近40年监测数据的系统分析,明确了2006年以来1代黏虫成虫滞留比例显著增加,平均滞留率达30%以上,由小麦主要害虫变为玉米等秋作物主要害虫,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①创新了成虫监测手段和方法。成虫监测从20世纪70年代应用20 w黑光灯+糖醋液诱蛾器为主,发展为智能虫情测报灯+糖醋液诱蛾器+高空探照灯+性诱捕器,实现了高空和地面监测手段的优化创新,覆盖面更广、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②明确了2代成虫的数量极显著的增加,高峰日显著前移。③明确了1代雌蛾卵巢发育成熟的比率显著上升、交尾率显著提高,从而促使更多的1代成虫不再迁出,留在当地产卵为害,导致了玉米等秋作物受害面积和2代黏虫发生数量的急剧增长。④明确了2代雌雄性比趋于稳定。 2、揭示了气候变暖导致1代黏虫的生殖发育进度加快、交尾率显著提高,是滞留率显著增加的重要原因;发现玉米比小麦更适宜黏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解析了黏虫在玉米田为害加重的成因。 ①明确了1代和2代成虫的高峰日,分别随着5月和7月平均温度的上升而显著前移;5月中旬-6月下旬,日最高温度30℃日期的显著前移促使1代黏虫的生殖发育进度加快,性成熟比例显著上升、交尾率显著提高。气候变暖是导致我省1代黏虫成虫近10多年来约有30%的成虫滞留本地,成为为害夏玉米的虫源和2007年以来我省玉米黏虫发生面积激增的主要原因。②测定了黏虫在小麦和玉米上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存活率和产卵量,组建了黏虫在两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发现玉米比小麦更适宜黏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2、提出了分代治理的防控策略,制定了“压低1代、重防2代、严控3代”的黏虫综合防控技术规范,近5年在河南省小麦、玉米等作物上累计推广1200余万亩次,新增利润4.4亿多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制定了“压低1代、重防2代、严控3代”的黏虫综合防控技术规范,创新性地将防治重点由小麦转向玉米等秋作物。创建了小麦田黏虫的轻简化防治技术,小麦田低龄幼虫达20头/m2时,采取应急防治;低密度麦田,防治蚜虫时兼治黏虫。2代黏虫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采取麦收时留低茬、清秸秆、及时清除田内外杂草,低密度生物防治、高密度应急处置等措施。3代黏虫采取成虫羽化盛期大面积灯光诱杀和应急防治的分代治理防控技术体系。 本项目获得授权专利7项;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论文7篇;制定地方标准2项。该成果在黏虫系统监测、演变规律及成灾机制等方面创新性突出,居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