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4702]心电图新概念、新技术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新概念心电图:21世纪的战略目标)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医疗器械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一、研究目的根据课题组现有的大量丰富的原始资料,提出心电图领域中都带有创新性的新理论新概念,纠正过去理论中一些不全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和学说,掀起心电图理论的一场革命,建立一个全新理论的新概念心电图。引发对心电图更深层次的理解,拓宽心电图的应用空间,使其发挥更大的潜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二、课题立论的根据及必要性1、心电图技术在临床及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心脏的基本活动形式是电和机械活动,每个心动周期中都是电活动在前,机械活动在后,是心电驱动了心脏的机械活动。当心电活动衰竭、紊乱、暂时停止等异常情况发生时,心脏机械活动也将随之紊乱及停止。心电图技术就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门技术,是记录与评价心脏最重要、最基本活动的技术。自1902年Einthoven将心电图应用于临床至今已经整整一百年,一百年来心电图技术,久盛不衰,直到现在仍然是临床医学中最重要的检查技术。有人将血、尿与心电图并称为临床检验的三大常规。但传统心电图的理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使目前临床医生及心电图医生的总体意识仍然是50年代传统的概念下形成的认识。无形之中限制、束缚、阻碍了心电图的应用与发展,也使心电图的临床重要性被低估。而直接受害的是患者,是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例如很多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存在ST-T改变,由于错误的“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概念的误导,使这些患者被误诊为冠心病,长期按冠心病治疗,这种误诊误治的情况十分普遍。2、随着医学的发展心电图理论的更新已成必然趋势基础与临床医学近50年来出现了巨大的进展与飞跃。相应之下,心电图的理论相对落后,心电图理论的更新和革命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和必须。(1) 心电图记录技术仍在持续发展:1960年动态心电图问世,使心电的信息量扩展了1000倍以上,心电资料的记录从1~2分钟扩展到1~2天。1994年出现的植入性Holter又将心电监测的时间扩展到1~2年,即在原基础上又扩展了300~700倍。因此随着生物工程学,电子学等技术的发展,心电技术一直在未停顿的发展,这些心电信息记录手段的提高已使临床医生获得了十分丰富的资料,也为心电理论的更新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及反馈。(2) 心脏电生理学:心脏电生理学是1970s创立和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应用心内电图和程序刺激技术,诱发和复制心电现象、心律失常,使心电研究的水平和认识大大提高,其揭示的各种心电现象为心电图理论的更新与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 射频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射频消融术在1980s应用到临床,目前种类越来越多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被征服,无疑这增加了人类征服心律失常的信心,激发了从未有过的探索和研究的热情,随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心律失常患者的成功根治,所积累的经验和资料也将促进心电图理论的更新与革命。3、 课题组具备发起和推动这场心电图理论更新的能力和条件。(1) 技术力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技术力量雄厚,这里是高等院校的博士点,是全国的重点学科,是世界最权威的学术组织NASPE的指定培训基地。不仅有在这个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博士导师,还有一批才华横溢、颇有学术见识的中青年专家、众多的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等。(2) 学术水平:本课题组有着敏锐的学术创新和与国际接轨的意识: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完成首例窦房结电图的记录,最早开展了直流电和射频电消融术的治疗,在国内植入了首例植入性Holter,在国内及国际上提出了快慢综合征概念。在国内及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裂隙现象的再分类及变异性裂隙现象,在国内及国际率先提出心动过速的重整区和终止区的重要概念等等。(3) 课题组常规工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电生理室从事着繁忙的临床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任务,每年完成射频消融术病例等各种手术近千例,每天都要为很多心律失常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并且和全国上百个医疗单位有网络联系,远程处理着很多单位的心律失常疑难病例。因此,课题组能使心内和体表心电图的研究得到最好的结合,同时蕴藏着丰富的资料。由于课题组人员同时进行着有创和无创的心脏电生理检查,又进行着体表心电图的研究,管理着病房和大量住院患者,使课题组能在多方面、多方位的将这些资料有机地结合、洞察。深刻认识到心电图理论更新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而策划发起和推动心电图领域的这场理论更新,即开始了本课题组的工作。三、课题完成情况课题组的专题研究分三部分:(一)提出心电图新的理论和概念,纠正传统理论中的偏差和错误,补充和丰富心电图理论1、 提出和强调冠脉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点,否定传统理论中有关“慢性冠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和理论,明确指出过去延续多年,影响甚深的这一理论是不存在或是错误的,应当从这一误导中解脱出来。这一新见解,新理论的重要性将使许多冠心病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避免许多非冠心病患者发生误诊误治的情况。2、 将传统理论中的仅发生在左右束支间的蝉联现象的理论扩展到传导系统中任何水平面,被纵向分成两部分时都可以发生蝉联现象。例如房室结快慢双径路之间,预激旁路与房室结之间。3、 传统理论对不纯性房扑的发生未做出恰当的解释,本课题组经过研究发现部分病例的发生机制是因同一时刻发生了左房房颤、右房房扑的结果。4、 提出和证实前向性房室结双径路的理论,籍此可解释前向性双径路多见,而双径路性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比之低的原因。5、 提出预激的快慢综合征的概念,认为有预激旁道患者的猝死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停止后,发生了继发性窦性停搏或极缓慢性心律失常。6、 发现和提出变异性裂隙现象,纠正传统理论认为的裂隙现象是有效不应期较长引发裂隙现象的观点,证实相对不应期延长也可引发同类情况,在此基础上,为心电图裂隙现象进行了正向和反向的新分类。7、 在二联律法则及长短周期现象基础上,提出并强调了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时长短周期现象的作用,以及诱发该现象的电生理检查新程序(S2A2-S3法)。8、 发现和提出将折返环路的可激动间隙进一步划分为A区:心动过速重整区。B区:心动过速终止区。初步阐述了其重要特点、临床应用及评价。这一理论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9、 发现和提出“左房收缩低效综合征”,解释和解决了心电图表现为短PR间期又伴临床症状的情况。指出左房低效收缩综合征是心电与机械活动不协调的结果。10、回顾Lev病的基础上,强调了Lev病与老年钙化综合征与传导系统硬化症的关系,指出Lev 病是老年心血管系统退行性病变总体表现的一部分。(二)著书立说逐渐形成心电图新理论新概念体系心电图理论中的这场更新和革命意义深远,课题组认为必须将这些新的理论新的概念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体系,通过专业书籍的传播使之被更多的临床医师及心电图医生了解、接受及应用。为此,课题组先后编写出版了9部大型专业书籍:(1) 新概念心电图(第一版)(40万字)一万册销售一空;(2) 新概念心电图(第二版)(82万字)第一次印刷后2个月几乎脱销;(3) 新概念心电图图解,已脱销;(4) 心电图学(285万字);(5) 心电学进展(84万字);(6) 中国心电学发展史(32万字);(7) 临床心电信息学(337万字);(8) 动态心电图学(印刷中);(9) 心电图学应试指南(印刷中)。这些著作已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震动与反响,心电图学界的有一定权威性的人士评价说:“书中的重要观点将会影响学术界的几代人。”有些人兴奋地说:“心电图的新时代开始了。”有些专门从事心电图的研究人员说:“心电图领域几十年来的沉闷空气终于打破了!”(三)举办多期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目,推广和普及这些新理论本课题实施中的第三项工作是将这些极为重要的新理论新概念纳入全国重要的继续教育项目,近年来我们相继在全国各地举办了8次专题普及研讨会(部级继续教育项目):新概念心电图:21世纪战略研讨会。代表及学员主要对象为各大医学院校及重要的省市级医院,参加人员已达2200人次以上。1999年湖南㈠苏州㈡;2000年温州㈢杭州㈣;2001年昆明㈤新疆㈥;2002年北京㈦ 烟台㈧。部级继续教育项目:高级心脏电生理研讨班已举办12期,每期120~160人,均在北京举行,每年2期,连续举办了7年。参加人员也达2000人次以上。同时,将这些新理论新概念的专题在国内各种学术研讨会上演讲、宣传。这些继续教育项目收到了很强的反响及巨大的社会效益。四、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通过检索MEDLINE(1966~2002.11)、EMBASE数据库(1989~2000.6),CBMDISC光盘(1978~2002.10)、CMCC光盘(2002.1~2002.12)、MEDLARS PubMed(2002.1~2003.3),Web of Science(1975~2003.3),检索文献总量3600余万,结果表明,本课题提出的如下概念和理论:提出和强调冠脉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点,否定传统理论中有关“慢性冠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和理论;将传统理论中的仅发生在左右束支间的蝉联现象的理论扩展到传导系统中任何水平面;发现部分不纯性房扑病例的发生机制是因同一时刻发生了左房房颤、右房房扑的结果;提出和证实前向性房室结双径路的理论;提出预激的快慢综合征的概念;发现和提出变异性裂隙现象;在二联律法则及长短周期现象基础上,提出并强调了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时长短周期现象的作用,以及诱发该现象的电生理检查新程序(S2A2-S3法);发现和提出将折返环路的可激动间隙进一步划分为A区:心动过速重整区。B区:心动过速终止区;发现和提出“左房收缩低效综合征”,解释和解决了心电图表现为短PR间期又伴临床症状的情况等新概念、新理论,在检索范围内,除本课题组发表的文献外,国内外均未见其它文献报道。本课题组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系统地新概念心电图的提出、推广和普及等工作,并纳入全国重要的继续教育项目。存在问题:未及时把这些新概念、新理论推向国外。改进措施:尽快在国外有影响的心电学杂志发表相关论文,并出版一部英文心电图学。五、推广应用及前景1、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体系,通过专业书籍的传播使之被更多的临床医师及心电图医生了解、接受及应用。课题组先后编写出版9部大型专业书籍:(1) 新概念心电图(第一版);(2) 新概念心电图(第二版);(3) 新概念心电图图解;(4) 心电图学;(5) 心电学进展;(6) 中国心电学发展史;(7) 临床心电信息学;(8) 动态心电图学;(9) 心电图学应试指南。并在国内有影响的专业期刊发表相关文章117篇。这些著作已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震动与反响,心电图学界的有一定权威性的人士评价说:“书中的重要观点将会影响学术界的几代人。”有些人兴奋地说:“心电图的新时代开始了。”有些专门从事心电图的研究人员说:“心电图领域几十年来的沉闷空气终于打破了!”2、纳入卫生部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本课题已经纳入卫生部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近年来我们相继在全国各地举办了8次专题普及研讨会:新概念心电图:21世纪战略研讨会,代表及学员主要对象为各大医学院校及重要的省市级医院,参加人员已达2200人次以上。部级继续教育项目:高级心脏电生理研讨班已举办12期,每期120~160人,均在北京举行,每年2期,连续举办了7年。参加人员也达2000人次以上。同时,将这些新理论新概念的专题在国内各种学术研讨会上演讲、宣传。这些继续教育项目收到了很强的反响及巨大的社会效益。来自全国各省、市、各级医院的2000余名代表将本课题研究结果应用于自己的临床工作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3、推广应用至全国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积水潭医院、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朝阳医院、航空总医院、航天总医院、武警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空军北京医院、北京市第六医院、北京崇文区第一医院、湖南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安徽省立医院、浙江省立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云南昆明市第一医院、山西医学院附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院、新疆自治区医院、贵阳医学院附院、青海医学院附院、青海省医院、兰州医学院附院、桂林医学院附院、滨州医学院附院、河南省人民医院
一、研究目的根据课题组现有的大量丰富的原始资料,提出心电图领域中都带有创新性的新理论新概念,纠正过去理论中一些不全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和学说,掀起心电图理论的一场革命,建立一个全新理论的新概念心电图。引发对心电图更深层次的理解,拓宽心电图的应用空间,使其发挥更大的潜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二、课题立论的根据及必要性1、心电图技术在临床及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心脏的基本活动形式是电和机械活动,每个心动周期中都是电活动在前,机械活动在后,是心电驱动了心脏的机械活动。当心电活动衰竭、紊乱、暂时停止等异常情况发生时,心脏机械活动也将随之紊乱及停止。心电图技术就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门技术,是记录与评价心脏最重要、最基本活动的技术。自1902年Einthoven将心电图应用于临床至今已经整整一百年,一百年来心电图技术,久盛不衰,直到现在仍然是临床医学中最重要的检查技术。有人将血、尿与心电图并称为临床检验的三大常规。但传统心电图的理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使目前临床医生及心电图医生的总体意识仍然是50年代传统的概念下形成的认识。无形之中限制、束缚、阻碍了心电图的应用与发展,也使心电图的临床重要性被低估。而直接受害的是患者,是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例如很多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存在ST-T改变,由于错误的“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概念的误导,使这些患者被误诊为冠心病,长期按冠心病治疗,这种误诊误治的情况十分普遍。2、随着医学的发展心电图理论的更新已成必然趋势基础与临床医学近50年来出现了巨大的进展与飞跃。相应之下,心电图的理论相对落后,心电图理论的更新和革命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和必须。(1) 心电图记录技术仍在持续发展:1960年动态心电图问世,使心电的信息量扩展了1000倍以上,心电资料的记录从1~2分钟扩展到1~2天。1994年出现的植入性Holter又将心电监测的时间扩展到1~2年,即在原基础上又扩展了300~700倍。因此随着生物工程学,电子学等技术的发展,心电技术一直在未停顿的发展,这些心电信息记录手段的提高已使临床医生获得了十分丰富的资料,也为心电理论的更新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及反馈。(2) 心脏电生理学:心脏电生理学是1970s创立和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应用心内电图和程序刺激技术,诱发和复制心电现象、心律失常,使心电研究的水平和认识大大提高,其揭示的各种心电现象为心电图理论的更新与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 射频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射频消融术在1980s应用到临床,目前种类越来越多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被征服,无疑这增加了人类征服心律失常的信心,激发了从未有过的探索和研究的热情,随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心律失常患者的成功根治,所积累的经验和资料也将促进心电图理论的更新与革命。3、 课题组具备发起和推动这场心电图理论更新的能力和条件。(1) 技术力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技术力量雄厚,这里是高等院校的博士点,是全国的重点学科,是世界最权威的学术组织NASPE的指定培训基地。不仅有在这个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博士导师,还有一批才华横溢、颇有学术见识的中青年专家、众多的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等。(2) 学术水平:本课题组有着敏锐的学术创新和与国际接轨的意识: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完成首例窦房结电图的记录,最早开展了直流电和射频电消融术的治疗,在国内植入了首例植入性Holter,在国内及国际上提出了快慢综合征概念。在国内及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裂隙现象的再分类及变异性裂隙现象,在国内及国际率先提出心动过速的重整区和终止区的重要概念等等。(3) 课题组常规工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电生理室从事着繁忙的临床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任务,每年完成射频消融术病例等各种手术近千例,每天都要为很多心律失常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并且和全国上百个医疗单位有网络联系,远程处理着很多单位的心律失常疑难病例。因此,课题组能使心内和体表心电图的研究得到最好的结合,同时蕴藏着丰富的资料。由于课题组人员同时进行着有创和无创的心脏电生理检查,又进行着体表心电图的研究,管理着病房和大量住院患者,使课题组能在多方面、多方位的将这些资料有机地结合、洞察。深刻认识到心电图理论更新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而策划发起和推动心电图领域的这场理论更新,即开始了本课题组的工作。三、课题完成情况课题组的专题研究分三部分:(一)提出心电图新的理论和概念,纠正传统理论中的偏差和错误,补充和丰富心电图理论1、 提出和强调冠脉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点,否定传统理论中有关“慢性冠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和理论,明确指出过去延续多年,影响甚深的这一理论是不存在或是错误的,应当从这一误导中解脱出来。这一新见解,新理论的重要性将使许多冠心病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避免许多非冠心病患者发生误诊误治的情况。2、 将传统理论中的仅发生在左右束支间的蝉联现象的理论扩展到传导系统中任何水平面,被纵向分成两部分时都可以发生蝉联现象。例如房室结快慢双径路之间,预激旁路与房室结之间。3、 传统理论对不纯性房扑的发生未做出恰当的解释,本课题组经过研究发现部分病例的发生机制是因同一时刻发生了左房房颤、右房房扑的结果。4、 提出和证实前向性房室结双径路的理论,籍此可解释前向性双径路多见,而双径路性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比之低的原因。5、 提出预激的快慢综合征的概念,认为有预激旁道患者的猝死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停止后,发生了继发性窦性停搏或极缓慢性心律失常。6、 发现和提出变异性裂隙现象,纠正传统理论认为的裂隙现象是有效不应期较长引发裂隙现象的观点,证实相对不应期延长也可引发同类情况,在此基础上,为心电图裂隙现象进行了正向和反向的新分类。7、 在二联律法则及长短周期现象基础上,提出并强调了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时长短周期现象的作用,以及诱发该现象的电生理检查新程序(S2A2-S3法)。8、 发现和提出将折返环路的可激动间隙进一步划分为A区:心动过速重整区。B区:心动过速终止区。初步阐述了其重要特点、临床应用及评价。这一理论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9、 发现和提出“左房收缩低效综合征”,解释和解决了心电图表现为短PR间期又伴临床症状的情况。指出左房低效收缩综合征是心电与机械活动不协调的结果。10、回顾Lev病的基础上,强调了Lev病与老年钙化综合征与传导系统硬化症的关系,指出Lev 病是老年心血管系统退行性病变总体表现的一部分。(二)著书立说逐渐形成心电图新理论新概念体系心电图理论中的这场更新和革命意义深远,课题组认为必须将这些新的理论新的概念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体系,通过专业书籍的传播使之被更多的临床医师及心电图医生了解、接受及应用。为此,课题组先后编写出版了9部大型专业书籍:(1) 新概念心电图(第一版)(40万字)一万册销售一空;(2) 新概念心电图(第二版)(82万字)第一次印刷后2个月几乎脱销;(3) 新概念心电图图解,已脱销;(4) 心电图学(285万字);(5) 心电学进展(84万字);(6) 中国心电学发展史(32万字);(7) 临床心电信息学(337万字);(8) 动态心电图学(印刷中);(9) 心电图学应试指南(印刷中)。这些著作已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震动与反响,心电图学界的有一定权威性的人士评价说:“书中的重要观点将会影响学术界的几代人。”有些人兴奋地说:“心电图的新时代开始了。”有些专门从事心电图的研究人员说:“心电图领域几十年来的沉闷空气终于打破了!”(三)举办多期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目,推广和普及这些新理论本课题实施中的第三项工作是将这些极为重要的新理论新概念纳入全国重要的继续教育项目,近年来我们相继在全国各地举办了8次专题普及研讨会(部级继续教育项目):新概念心电图:21世纪战略研讨会。代表及学员主要对象为各大医学院校及重要的省市级医院,参加人员已达2200人次以上。1999年湖南㈠苏州㈡;2000年温州㈢杭州㈣;2001年昆明㈤新疆㈥;2002年北京㈦ 烟台㈧。部级继续教育项目:高级心脏电生理研讨班已举办12期,每期120~160人,均在北京举行,每年2期,连续举办了7年。参加人员也达2000人次以上。同时,将这些新理论新概念的专题在国内各种学术研讨会上演讲、宣传。这些继续教育项目收到了很强的反响及巨大的社会效益。四、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通过检索MEDLINE(1966~2002.11)、EMBASE数据库(1989~2000.6),CBMDISC光盘(1978~2002.10)、CMCC光盘(2002.1~2002.12)、MEDLARS PubMed(2002.1~2003.3),Web of Science(1975~2003.3),检索文献总量3600余万,结果表明,本课题提出的如下概念和理论:提出和强调冠脉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点,否定传统理论中有关“慢性冠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和理论;将传统理论中的仅发生在左右束支间的蝉联现象的理论扩展到传导系统中任何水平面;发现部分不纯性房扑病例的发生机制是因同一时刻发生了左房房颤、右房房扑的结果;提出和证实前向性房室结双径路的理论;提出预激的快慢综合征的概念;发现和提出变异性裂隙现象;在二联律法则及长短周期现象基础上,提出并强调了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时长短周期现象的作用,以及诱发该现象的电生理检查新程序(S2A2-S3法);发现和提出将折返环路的可激动间隙进一步划分为A区:心动过速重整区。B区:心动过速终止区;发现和提出“左房收缩低效综合征”,解释和解决了心电图表现为短PR间期又伴临床症状的情况等新概念、新理论,在检索范围内,除本课题组发表的文献外,国内外均未见其它文献报道。本课题组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系统地新概念心电图的提出、推广和普及等工作,并纳入全国重要的继续教育项目。存在问题:未及时把这些新概念、新理论推向国外。改进措施:尽快在国外有影响的心电学杂志发表相关论文,并出版一部英文心电图学。五、推广应用及前景1、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体系,通过专业书籍的传播使之被更多的临床医师及心电图医生了解、接受及应用。课题组先后编写出版9部大型专业书籍:(1) 新概念心电图(第一版);(2) 新概念心电图(第二版);(3) 新概念心电图图解;(4) 心电图学;(5) 心电学进展;(6) 中国心电学发展史;(7) 临床心电信息学;(8) 动态心电图学;(9) 心电图学应试指南。并在国内有影响的专业期刊发表相关文章117篇。这些著作已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震动与反响,心电图学界的有一定权威性的人士评价说:“书中的重要观点将会影响学术界的几代人。”有些人兴奋地说:“心电图的新时代开始了。”有些专门从事心电图的研究人员说:“心电图领域几十年来的沉闷空气终于打破了!”2、纳入卫生部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本课题已经纳入卫生部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近年来我们相继在全国各地举办了8次专题普及研讨会:新概念心电图:21世纪战略研讨会,代表及学员主要对象为各大医学院校及重要的省市级医院,参加人员已达2200人次以上。部级继续教育项目:高级心脏电生理研讨班已举办12期,每期120~160人,均在北京举行,每年2期,连续举办了7年。参加人员也达2000人次以上。同时,将这些新理论新概念的专题在国内各种学术研讨会上演讲、宣传。这些继续教育项目收到了很强的反响及巨大的社会效益。来自全国各省、市、各级医院的2000余名代表将本课题研究结果应用于自己的临床工作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3、推广应用至全国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积水潭医院、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朝阳医院、航空总医院、航天总医院、武警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空军北京医院、北京市第六医院、北京崇文区第一医院、湖南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安徽省立医院、浙江省立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云南昆明市第一医院、山西医学院附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院、新疆自治区医院、贵阳医学院附院、青海医学院附院、青海省医院、兰州医学院附院、桂林医学院附院、滨州医学院附院、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