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科易网(仲恺)技术转移协同创新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168680]双斑萤叶甲寄主次生物质分析及生态防控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生态保护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1、课题来源与背景: (1) 课题来源:吉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斑萤叶甲寄主次生物质分析及生态防控研究:20130101112JC) (2) 背景:双斑萤叶甲在我国分布广泛,为多食性害虫,主要危害玉米、谷子和大豆等,叶片被食后形成许多不规则斑块、缺刻或孔洞,导致植株光合作用减弱,作物生长受阻,造成减产。近年来该害虫危害的寄主植物范围迅速扩大,危害程度加重,成为东北和西北地区粮、棉和蔬菜等的重要害虫。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针对双斑萤叶甲在我国危害严重并有蔓延的趋势,本研究以害虫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生化检测、行为测定和化学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对双斑萤叶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比较该虫对寄主植物取食选择性的差异,筛选其嗜食和非嗜食寄主:分析双斑萤叶甲与寄主植物次生物质间的协调适应关系,明确抗虫次生物质的组成与活性,揭示双斑萤叶甲发生和蔓延的化学生态机制,为建立健康的生态栽培模式,进行无公害生态防控和抗虫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3、主要技术指标: (1) 确定玉米、棉花、大豆、高梁、蓖麻、灰菜为双斑萤叶甲偏好寄主,在其发育过程中不断地选择最适寄主植物。 (2) 明确双斑萤叶甲偏爱含糖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的寄主植物。 (3) 双斑萤叶甲较少在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高的寄主植物上取食,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及酚酸含量增加能够刺激与其取食。 (4) 初步研究确定双斑萤叶甲驱避剂组分,防治效果达到72.0%。 (5) 发表论文3篇。 4、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 首次从植物化学组分与昆虫取食关系来研究双斑萤叶甲寄主选择机制。 (2) 明确影响双斑萤叶甲取食的植物化学组分。 (3) 筛选植物源双斑萤叶甲驱避剂,并进行田间防控研究。 5、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由于双斑萤叶甲为害期长,危害寄主种类多,多次施药易产生抗药性。本研究的成果将弄清该害虫发生和蔓延的机理,筛选植物抗虫次生代谢物质,进行有效的生态防控,为绿色高产农业提供有效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6、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 应用情况 双斑萤叶甲驱避剂以植物挥发性化合物为药剂组分,不污染环境,不易散失,方法简单,易于被农民所接受,便于应用推广。项目在研期内进行田间试点研究,未来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 存在问题 1)双斑萤叶甲驱避剂防控效果较好,但持效期短,下一步将研究驱避剂的剂型,添加缓释成分,延长其持效期。 2)有些寄主植物因具有某些独特的次生物质,对双斑萤叶甲有拒食作用,应进一步研究这些次生物质的活性作用,为筛选双斑萤叶甲生物防控剂提供理论依据。
1、课题来源与背景: (1) 课题来源:吉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斑萤叶甲寄主次生物质分析及生态防控研究:20130101112JC) (2) 背景:双斑萤叶甲在我国分布广泛,为多食性害虫,主要危害玉米、谷子和大豆等,叶片被食后形成许多不规则斑块、缺刻或孔洞,导致植株光合作用减弱,作物生长受阻,造成减产。近年来该害虫危害的寄主植物范围迅速扩大,危害程度加重,成为东北和西北地区粮、棉和蔬菜等的重要害虫。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针对双斑萤叶甲在我国危害严重并有蔓延的趋势,本研究以害虫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生化检测、行为测定和化学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对双斑萤叶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比较该虫对寄主植物取食选择性的差异,筛选其嗜食和非嗜食寄主:分析双斑萤叶甲与寄主植物次生物质间的协调适应关系,明确抗虫次生物质的组成与活性,揭示双斑萤叶甲发生和蔓延的化学生态机制,为建立健康的生态栽培模式,进行无公害生态防控和抗虫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3、主要技术指标: (1) 确定玉米、棉花、大豆、高梁、蓖麻、灰菜为双斑萤叶甲偏好寄主,在其发育过程中不断地选择最适寄主植物。 (2) 明确双斑萤叶甲偏爱含糖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的寄主植物。 (3) 双斑萤叶甲较少在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高的寄主植物上取食,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及酚酸含量增加能够刺激与其取食。 (4) 初步研究确定双斑萤叶甲驱避剂组分,防治效果达到72.0%。 (5) 发表论文3篇。 4、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 首次从植物化学组分与昆虫取食关系来研究双斑萤叶甲寄主选择机制。 (2) 明确影响双斑萤叶甲取食的植物化学组分。 (3) 筛选植物源双斑萤叶甲驱避剂,并进行田间防控研究。 5、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由于双斑萤叶甲为害期长,危害寄主种类多,多次施药易产生抗药性。本研究的成果将弄清该害虫发生和蔓延的机理,筛选植物抗虫次生代谢物质,进行有效的生态防控,为绿色高产农业提供有效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6、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 应用情况 双斑萤叶甲驱避剂以植物挥发性化合物为药剂组分,不污染环境,不易散失,方法简单,易于被农民所接受,便于应用推广。项目在研期内进行田间试点研究,未来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 存在问题 1)双斑萤叶甲驱避剂防控效果较好,但持效期短,下一步将研究驱避剂的剂型,添加缓释成分,延长其持效期。 2)有些寄主植物因具有某些独特的次生物质,对双斑萤叶甲有拒食作用,应进一步研究这些次生物质的活性作用,为筛选双斑萤叶甲生物防控剂提供理论依据。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5 科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