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在品种资源鉴定评价方面,制定了统一的枣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提高了种质资源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了资源整理整合和有效利用。按照枣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程完成主要农艺性状鉴定品种资源150个,筛选出了优特异品种34个,其中包括优良品种12个,特异品种11个,抗裂品种12个。在品种选育方面,通过地方品种株系选优途径选出优良变异株系8个,选育了早熟、优质、鲜食优良新品种早红蜜、早脆蜜和迎秋红3个,并确定适宜栽培区域。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方面,对鲜枣冷棚设施栽培棚架结构、温湿度调控、品种选择、建园模式等方面进行技术优化集成,制定了鲜枣冷棚设施栽培技术规程。在临县、榆次、太谷、临猗等地建立品种区试试验点5个135亩,筛选晋陕沿黄地区适宜栽培鲜食枣品种8个;红枣试验站核心示范区52亩,优良品种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1.8万亩;比对照品种木枣和壶瓶枣相比,临黄1号、迎秋红等优良品种的抗裂果能力和优质果率显著提高,裂果率4.5%,优质果率提高38%,综合效益平均提高42%。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技术培训500人次。通过项目研究,“中国枣种质资源库构建、鉴定评价及共享利用”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审定早脆蜜、早红蜜和迎秋红鲜食枣优良新品种3个,制定《枣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农业部行业标准1项,制定《枣树更新复壮技术规程》、《鲜枣冷棚设施栽培技术规程》和《临黄1号枣旱作栽培技术规程》省地方技术标准3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
在品种资源鉴定评价方面,制定了统一的枣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提高了种质资源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了资源整理整合和有效利用。按照枣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程完成主要农艺性状鉴定品种资源150个,筛选出了优特异品种34个,其中包括优良品种12个,特异品种11个,抗裂品种12个。在品种选育方面,通过地方品种株系选优途径选出优良变异株系8个,选育了早熟、优质、鲜食优良新品种早红蜜、早脆蜜和迎秋红3个,并确定适宜栽培区域。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方面,对鲜枣冷棚设施栽培棚架结构、温湿度调控、品种选择、建园模式等方面进行技术优化集成,制定了鲜枣冷棚设施栽培技术规程。在临县、榆次、太谷、临猗等地建立品种区试试验点5个135亩,筛选晋陕沿黄地区适宜栽培鲜食枣品种8个;红枣试验站核心示范区52亩,优良品种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1.8万亩;比对照品种木枣和壶瓶枣相比,临黄1号、迎秋红等优良品种的抗裂果能力和优质果率显著提高,裂果率4.5%,优质果率提高38%,综合效益平均提高42%。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技术培训500人次。通过项目研究,“中国枣种质资源库构建、鉴定评价及共享利用”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审定早脆蜜、早红蜜和迎秋红鲜食枣优良新品种3个,制定《枣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农业部行业标准1项,制定《枣树更新复壮技术规程》、《鲜枣冷棚设施栽培技术规程》和《临黄1号枣旱作栽培技术规程》省地方技术标准3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