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科易网(仲恺)技术转移协同创新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155303]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体系构建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网络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课题名称: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体系构建 课题批准号:51078104 课题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学科分类: 建筑学(代码080701) 研究类型:应用型研究 课题负责人: 张姗姗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要成员:张姗姗 白小鹏 武悦 刘男 张宏哲 王田 正文内容: 1.主要研究内容 a 疾病防控中心的网络体系规划布局 b 传染病院网络规划布局 c 综合医院的城市区位规划布局与建筑技术措施 d 社区医院与基层医院网络规划布局 e 建立医疗防控和医疗救助系统的节点评价和优化模型 2.发现点 a 规划宏观控制 b 建筑设计导则 c 建筑技术措施 d 智能化控制系统 3.发现点的科学价值(发现的重要性,理论学说上的创见和研究方法、手段的创新程度,推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及分支学科发展的作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项目将社会学、公共卫生学、医学、行为建筑学、医院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基础进行整合,提出医疗建筑设计领域内针对突发传染病的应对策略。研究中提出医疗建筑防控网络的规划原则和设计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定量分析与优化确定医疗网点的布局原则。深入医疗建筑单元的建筑设计防控突发传染病的研究,提出建筑空间的环境设计策略的节能分析,提供理性建筑设计的基础。 4.第三方评价结论 以研究报告方式为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进行技术服务,双方联合研究哈尔滨市防控突发传染病的医疗机构布局网络评价、双方联合编制从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角度的哈尔滨市医疗卫生系统专项规划补充报告,签订正式合同,并顺利完成。 5. 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1. 多方位入手,搭建起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体系的基本理论系统; 从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角度入手,对医疗建筑对突发性传染病防控所能起的作用进行分析;从网络和网络科学角度入手,对医疗建筑的网络化及不同网络拓扑结构下的规划模式进行分析;从系统论与区域科学入手,对医疗建筑系统化、协同化以及共生机理等进行分析;从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角度入手,对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在整个城市公共卫生体系规划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和交通规划、设施规划、防灾规划等的关系进行分析。 基于分析结果,将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分为三个网络层级:实空间网络、虚空间网络和中介空间网络;既具有不同的属性,侧重于在突发性传染病的不同阶段发生作用;同时,又相互补充、有机整合在一起,达到防、监、控、治的四位一体化。 提出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体系中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即三种网络协议:立体空间协议,动态互联协议与持续发展协议。并明确了网络体系下的网络配置计划:以建筑规划为主的网络布局计划,以建筑功能、性能、经济为主的网络硬件计划,以数字化技术与安全技术应用为主的网络软件计划。 相关研究成果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并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afety and Security Engineering》中发表。 刘男.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结构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2011。 Zhan shanshan, LiuNan. The Evolutions of Medical Building Network Structure for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Protection and Contro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afety and Security Engineering. 刘男.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层级.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论坛, 2013。 2. 从宏观角度出发,建构了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结构及网络模式; 突发性传染病有效预防、及时控制的要求,需要医疗建筑形成完整的网络布局谓之基层医院的“网之联”;在突发性传染病的全发展周期,网络如何针对爆发点而变化,及时迅速的调配医疗资源的同时又不顾此失彼,也非常关键,称之为基层医院的“络之动”。“网之联”是“络之动”的根本,而“络之动”是“网之联”的外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统一在医疗建筑上,即为“联动网络”布局模式。 针对虚空间网络结构的特性,提出承载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虚空间网络的主要网络要素是集中布局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分散布局的基层医疗机构;其网络模式为动势联结;针对实空间网络结构的特性,提出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实空间网络的主体是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传染科,其网络模式为动态联合。针对中介空间网络结构的特性,提出中介空间网络是一直处于可持续的变化中的动态构成,其由各医疗建筑中可发展的部分组成,其存在可以有效弥补突发性传染病发生时的各种状况,其网络模式为动平衡联营。这三种网络模式,属三个不同层级,相互配合,共同搭建了医疗建筑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联动网络”,这种网络模式的核心是在联合的基础之上具备一定的可变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适应性与可持续性。 相关研究成果已提交规划管理部门、在《城市建筑》、《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发表。 从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角度的哈尔滨市医疗卫生系统专项规划补充编制报告。 哈尔滨市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机构布局图。 张姗姗, 刘男.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基层医院建筑“联动网络”体系建构[J]. 城市建筑,2014(1)。 张姗姗, 向畅颖. 小城镇的防灾减灾交通组织与医疗救助设施规划设计[A]. 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11。 3. 从微观角度出发,提出了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体系中各类型医疗建筑的设计要点; 在整个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网络体系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起着“大脑”和“神经中枢”一般的作用,其建筑设计要点可以概括为——平灾结合、医防结合、权责清晰,各司其职。而大量的基层医疗机构则就像连接到“神经中枢”的大量的“神经末梢”,决定着整个网络体系的覆盖面和广度,其建筑设计要点可以概括为——标准建设、弹性复合、显隐相顾、功能延伸。 传染病医院在与治疗和控制与预防等几个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针对传染病研究和治疗的机构,体现着面对突发性传染病的核心战斗力,其建筑设计要点可以概括为——功能保障、平战转换、流线明晰、技术效率。在突发性传染病爆发时,仅仅靠单一的传染病医院来进行救治是远远不够的,实力强劲的综合医院往往也成为了与疾病战斗的主战场。这时,对于疾病的控制、生命的抢救及对患者关注的效率提高便成为了医院建筑发展的核心,其建筑设计要点可以概括为——救治为主、效率优先、成本兼顾、数字化控制。 相关研究成果已提交城市建设管理部门。 研究成果体现在一系列建筑学专业硕士论文中,部分成果在EBRA会议上发表。 完成了哈尔滨市道里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筑方案设计。 白晓霞. 医院建筑空间系统的功能效率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蒋伊琳. 数字化技术辅助下的医院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赵秀杰.“一站式”服务模式下的医院门诊空间设计对策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王昭. 基于成本控制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对策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郝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配置设计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孙黎明. 医疗联盟模式下医院建筑设计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刘涛. 基于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的寒地医院[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马玉林. 基于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康复中心设计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张晓明. 基于人群模拟的医院住院部疏散安全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张姗姗, 裴立东, 郝飞.住院部火灾发生时人员疏散行为心理探析及设计对策, EBRA会议论文集, 2012。 4. 立足于实践,架构了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体系; 运用危机管理系统理论作为构建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将传染病防控理论与现代医疗建筑体系理论结合作为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体系的理论骨架,把系统评价学当作构建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体系的方法。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体系,应遵循全过程、全局性、准确性原则;包含预防、救治与恢复三类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评价步骤为:首先对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指标定量取值;其次,计算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权重;最后,对整个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模糊综合评价计算。网络评价结果经分析后,可以对医疗建筑网络体系下的城市规划实践进行具体建议。 以研究报告方式为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进行技术服务,双方联合研究哈尔滨市防控突发传染病的医疗机构布局网络评价、双方联合编制从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角度的哈尔滨市医疗卫生系统专项规划补充报告,签订正式合同,并顺利完成。 研究成果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在《华中建筑》杂志中发表;并已提交规划管理部门。 哈尔滨市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机构布局网络评价报告。 张宏哲.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体系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2011。 张宏哲. 医疗建筑对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分析——以哈尔滨市医疗建筑网络为例.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论坛,2013。 张姗姗, 张宏哲.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模型建构. 华中建筑, 2014(7). 三. 撰写录用及发表论文,人才培养情况,国际合作交流 人才培养:有2名博士生、9名硕士生直接结合“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体系研究”项目开展学位论文工作,其中2名博士生已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预计2014年毕业;9名硕士生均已毕业,取得学位。 发表论文:撰写论文7篇(其中2篇收到录用通知待发表), 国际会议发表1篇。 主要研究人员访问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交流并探讨城市紧急状态下应急规划措施。 主要研究人员访问日本,访问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与相关研究学者进行交流,并对当地医疗建筑进行调研。 主要研究人员赴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访问,学习医疗建筑精细化设计流程,并建立了相关研究的合作关系。 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全国建筑学博士论坛,做主题发言。 本项目成员连续两次(2010年、2012年)参加每两年一度的环境行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EBRA)。在大会上与国内外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为本项目研究的前沿性和深刻性做了必要的铺垫。
课题名称: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体系构建 课题批准号:51078104 课题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学科分类: 建筑学(代码080701) 研究类型:应用型研究 课题负责人: 张姗姗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要成员:张姗姗 白小鹏 武悦 刘男 张宏哲 王田 正文内容: 1.主要研究内容 a 疾病防控中心的网络体系规划布局 b 传染病院网络规划布局 c 综合医院的城市区位规划布局与建筑技术措施 d 社区医院与基层医院网络规划布局 e 建立医疗防控和医疗救助系统的节点评价和优化模型 2.发现点 a 规划宏观控制 b 建筑设计导则 c 建筑技术措施 d 智能化控制系统 3.发现点的科学价值(发现的重要性,理论学说上的创见和研究方法、手段的创新程度,推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及分支学科发展的作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项目将社会学、公共卫生学、医学、行为建筑学、医院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基础进行整合,提出医疗建筑设计领域内针对突发传染病的应对策略。研究中提出医疗建筑防控网络的规划原则和设计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定量分析与优化确定医疗网点的布局原则。深入医疗建筑单元的建筑设计防控突发传染病的研究,提出建筑空间的环境设计策略的节能分析,提供理性建筑设计的基础。 4.第三方评价结论 以研究报告方式为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进行技术服务,双方联合研究哈尔滨市防控突发传染病的医疗机构布局网络评价、双方联合编制从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角度的哈尔滨市医疗卫生系统专项规划补充报告,签订正式合同,并顺利完成。 5. 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1. 多方位入手,搭建起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体系的基本理论系统; 从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角度入手,对医疗建筑对突发性传染病防控所能起的作用进行分析;从网络和网络科学角度入手,对医疗建筑的网络化及不同网络拓扑结构下的规划模式进行分析;从系统论与区域科学入手,对医疗建筑系统化、协同化以及共生机理等进行分析;从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角度入手,对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在整个城市公共卫生体系规划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和交通规划、设施规划、防灾规划等的关系进行分析。 基于分析结果,将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分为三个网络层级:实空间网络、虚空间网络和中介空间网络;既具有不同的属性,侧重于在突发性传染病的不同阶段发生作用;同时,又相互补充、有机整合在一起,达到防、监、控、治的四位一体化。 提出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体系中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即三种网络协议:立体空间协议,动态互联协议与持续发展协议。并明确了网络体系下的网络配置计划:以建筑规划为主的网络布局计划,以建筑功能、性能、经济为主的网络硬件计划,以数字化技术与安全技术应用为主的网络软件计划。 相关研究成果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并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afety and Security Engineering》中发表。 刘男.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结构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2011。 Zhan shanshan, LiuNan. The Evolutions of Medical Building Network Structure for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Protection and Contro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afety and Security Engineering. 刘男.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层级.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论坛, 2013。 2. 从宏观角度出发,建构了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结构及网络模式; 突发性传染病有效预防、及时控制的要求,需要医疗建筑形成完整的网络布局谓之基层医院的“网之联”;在突发性传染病的全发展周期,网络如何针对爆发点而变化,及时迅速的调配医疗资源的同时又不顾此失彼,也非常关键,称之为基层医院的“络之动”。“网之联”是“络之动”的根本,而“络之动”是“网之联”的外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统一在医疗建筑上,即为“联动网络”布局模式。 针对虚空间网络结构的特性,提出承载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虚空间网络的主要网络要素是集中布局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分散布局的基层医疗机构;其网络模式为动势联结;针对实空间网络结构的特性,提出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实空间网络的主体是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传染科,其网络模式为动态联合。针对中介空间网络结构的特性,提出中介空间网络是一直处于可持续的变化中的动态构成,其由各医疗建筑中可发展的部分组成,其存在可以有效弥补突发性传染病发生时的各种状况,其网络模式为动平衡联营。这三种网络模式,属三个不同层级,相互配合,共同搭建了医疗建筑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联动网络”,这种网络模式的核心是在联合的基础之上具备一定的可变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适应性与可持续性。 相关研究成果已提交规划管理部门、在《城市建筑》、《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发表。 从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角度的哈尔滨市医疗卫生系统专项规划补充编制报告。 哈尔滨市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机构布局图。 张姗姗, 刘男.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基层医院建筑“联动网络”体系建构[J]. 城市建筑,2014(1)。 张姗姗, 向畅颖. 小城镇的防灾减灾交通组织与医疗救助设施规划设计[A]. 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11。 3. 从微观角度出发,提出了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体系中各类型医疗建筑的设计要点; 在整个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网络体系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起着“大脑”和“神经中枢”一般的作用,其建筑设计要点可以概括为——平灾结合、医防结合、权责清晰,各司其职。而大量的基层医疗机构则就像连接到“神经中枢”的大量的“神经末梢”,决定着整个网络体系的覆盖面和广度,其建筑设计要点可以概括为——标准建设、弹性复合、显隐相顾、功能延伸。 传染病医院在与治疗和控制与预防等几个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针对传染病研究和治疗的机构,体现着面对突发性传染病的核心战斗力,其建筑设计要点可以概括为——功能保障、平战转换、流线明晰、技术效率。在突发性传染病爆发时,仅仅靠单一的传染病医院来进行救治是远远不够的,实力强劲的综合医院往往也成为了与疾病战斗的主战场。这时,对于疾病的控制、生命的抢救及对患者关注的效率提高便成为了医院建筑发展的核心,其建筑设计要点可以概括为——救治为主、效率优先、成本兼顾、数字化控制。 相关研究成果已提交城市建设管理部门。 研究成果体现在一系列建筑学专业硕士论文中,部分成果在EBRA会议上发表。 完成了哈尔滨市道里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筑方案设计。 白晓霞. 医院建筑空间系统的功能效率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蒋伊琳. 数字化技术辅助下的医院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赵秀杰.“一站式”服务模式下的医院门诊空间设计对策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王昭. 基于成本控制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对策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郝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配置设计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孙黎明. 医疗联盟模式下医院建筑设计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刘涛. 基于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的寒地医院[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马玉林. 基于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康复中心设计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张晓明. 基于人群模拟的医院住院部疏散安全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张姗姗, 裴立东, 郝飞.住院部火灾发生时人员疏散行为心理探析及设计对策, EBRA会议论文集, 2012。 4. 立足于实践,架构了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体系; 运用危机管理系统理论作为构建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将传染病防控理论与现代医疗建筑体系理论结合作为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体系的理论骨架,把系统评价学当作构建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体系的方法。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体系,应遵循全过程、全局性、准确性原则;包含预防、救治与恢复三类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评价步骤为:首先对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指标定量取值;其次,计算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权重;最后,对整个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模糊综合评价计算。网络评价结果经分析后,可以对医疗建筑网络体系下的城市规划实践进行具体建议。 以研究报告方式为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进行技术服务,双方联合研究哈尔滨市防控突发传染病的医疗机构布局网络评价、双方联合编制从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角度的哈尔滨市医疗卫生系统专项规划补充报告,签订正式合同,并顺利完成。 研究成果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在《华中建筑》杂志中发表;并已提交规划管理部门。 哈尔滨市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机构布局网络评价报告。 张宏哲.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体系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2011。 张宏哲. 医疗建筑对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分析——以哈尔滨市医疗建筑网络为例.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论坛,2013。 张姗姗, 张宏哲.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模型建构. 华中建筑, 2014(7). 三. 撰写录用及发表论文,人才培养情况,国际合作交流 人才培养:有2名博士生、9名硕士生直接结合“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体系研究”项目开展学位论文工作,其中2名博士生已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预计2014年毕业;9名硕士生均已毕业,取得学位。 发表论文:撰写论文7篇(其中2篇收到录用通知待发表), 国际会议发表1篇。 主要研究人员访问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交流并探讨城市紧急状态下应急规划措施。 主要研究人员访问日本,访问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与相关研究学者进行交流,并对当地医疗建筑进行调研。 主要研究人员赴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访问,学习医疗建筑精细化设计流程,并建立了相关研究的合作关系。 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全国建筑学博士论坛,做主题发言。 本项目成员连续两次(2010年、2012年)参加每两年一度的环境行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EBRA)。在大会上与国内外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为本项目研究的前沿性和深刻性做了必要的铺垫。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5 科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