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本项目属光通信网络领域。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国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项目共同资助下,针对光网络的架构、优化设计、节能、生存性等方面进行了10多年的系统研究,提出了有效的光网络优化规划方法,以及节能、生存性策略,为有效提升下一代光网络的性能、带宽效率、生存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主要成果包括: 1)提出了基于子波长业务流量疏导的绿色光网络优化设计方法 针对光网络绿色节能的需求,本项研究在国际上率先针对IP over WDM光网提出了基于子波长业务流量疏导的节能优化设计模型和方法。成果SCI单篇最高他引89次,Google单篇最高他引299次,已成为绿色光网络领域具有奠基性的论文之一,被ESI收录为近10年领域内top 1%高被引用论文(整个数据库,在“Optical Networks”和“WDM Networks”关键词下,只有3篇这样的论文被收录)。 2)提出了基于疏散电交换节点的半透明光网络架构及其相关的优化设计方法 为实现高效的光通道信号再生,提出了一类基于疏散电交换节点的半透明光网络架构和相关的电交换节点放置策略及光通道路由算法。研究发现:在半透明光网络中,少量放置的电交换节点能实现与全电交换节点网络相似的性能。该成果对光网络的演进和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成果SCI单篇最高他引30次,Google单篇最高他引103次。 3)提出了面向光网络的高效的网络保护机制 为提高光网络的生存性,提出了多种网络保护机制、优化模型和算法。上述方法可有效地保证光网络的生存性,并在保证网络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的情况下,使所需的网络备份资源最低,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该成果对光网络的生存性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成果SCI单篇最高他引48次,Google单篇最高他引136次。 4)提出了面向下一代接入网的光与无线集成架构和相关的管理及网络保护机制 针对下一代无线接入网高带宽的需求和光纤接入网能提供高带宽的能力,提出了一种将无线与光接入技术相融合的架构(即EPON和WiMAX的集成),以实现高信价比的宽带接入网系统。并在此类架构基础上,提出了用户地址标配机制,面向各类QoS要求的数据包传输机制,用户基站切换机制,以及用户业务的生存机制。中国移动目前在推动的C-RAN架构和本项研究提出的架构完全一致。成果SCI单篇最高他引54次,Google单篇最高他引223次。 以上成果在《IEEE JSAC》、《IEEE/OSA JLT》、《IEEE/OSA JOCN》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ESI本领域近10年top 1%高引论文1篇,论著被国内外同行(包括IEEE Fellow、OFC/NFOEC前大会主席B. Mukherjee,IEEE Fellow、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H. T. Mouftah等)广泛引用,10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309次,Google他引1000次,所有论文SCI他引700余次,Google他引超过2000次。成果被美国Ciena、华为等多个企业应用。培养“优青”1人,中组部“拔尖人才”1人,担任JSAC客座编辑(2次)、JOCN副编辑等。
本项目属光通信网络领域。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国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项目共同资助下,针对光网络的架构、优化设计、节能、生存性等方面进行了10多年的系统研究,提出了有效的光网络优化规划方法,以及节能、生存性策略,为有效提升下一代光网络的性能、带宽效率、生存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主要成果包括: 1)提出了基于子波长业务流量疏导的绿色光网络优化设计方法 针对光网络绿色节能的需求,本项研究在国际上率先针对IP over WDM光网提出了基于子波长业务流量疏导的节能优化设计模型和方法。成果SCI单篇最高他引89次,Google单篇最高他引299次,已成为绿色光网络领域具有奠基性的论文之一,被ESI收录为近10年领域内top 1%高被引用论文(整个数据库,在“Optical Networks”和“WDM Networks”关键词下,只有3篇这样的论文被收录)。 2)提出了基于疏散电交换节点的半透明光网络架构及其相关的优化设计方法 为实现高效的光通道信号再生,提出了一类基于疏散电交换节点的半透明光网络架构和相关的电交换节点放置策略及光通道路由算法。研究发现:在半透明光网络中,少量放置的电交换节点能实现与全电交换节点网络相似的性能。该成果对光网络的演进和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成果SCI单篇最高他引30次,Google单篇最高他引103次。 3)提出了面向光网络的高效的网络保护机制 为提高光网络的生存性,提出了多种网络保护机制、优化模型和算法。上述方法可有效地保证光网络的生存性,并在保证网络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的情况下,使所需的网络备份资源最低,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该成果对光网络的生存性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成果SCI单篇最高他引48次,Google单篇最高他引136次。 4)提出了面向下一代接入网的光与无线集成架构和相关的管理及网络保护机制 针对下一代无线接入网高带宽的需求和光纤接入网能提供高带宽的能力,提出了一种将无线与光接入技术相融合的架构(即EPON和WiMAX的集成),以实现高信价比的宽带接入网系统。并在此类架构基础上,提出了用户地址标配机制,面向各类QoS要求的数据包传输机制,用户基站切换机制,以及用户业务的生存机制。中国移动目前在推动的C-RAN架构和本项研究提出的架构完全一致。成果SCI单篇最高他引54次,Google单篇最高他引223次。 以上成果在《IEEE JSAC》、《IEEE/OSA JLT》、《IEEE/OSA JOCN》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ESI本领域近10年top 1%高引论文1篇,论著被国内外同行(包括IEEE Fellow、OFC/NFOEC前大会主席B. Mukherjee,IEEE Fellow、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H. T. Mouftah等)广泛引用,10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309次,Google他引1000次,所有论文SCI他引700余次,Google他引超过2000次。成果被美国Ciena、华为等多个企业应用。培养“优青”1人,中组部“拔尖人才”1人,担任JSAC客座编辑(2次)、JOCN副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