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科易网(仲恺)技术转移协同创新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125835]三种拮抗大肠埃希菌耐药质粒的中药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生物医药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1.主要研究内容 ⑴ 头孢噻呋等常用抗菌药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监测 结果表明,头孢噻呋(128μg/mL)、恩诺沙星(128μg/mL)及氟苯尼考(≧128μg/mL)对部分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MIC)值明显高于它们对标准菌株的MIC值,头孢噻肟表现不明显。结论:药物耐药性的产生与药物使用频率有关,临床应合理轮换使用不同抗菌药。 ⑵ 几种中草药抑菌作用研究 结果:自提黄芪多糖对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抑菌圈直径达12 mm~0.09 mm,对其他菌的抑菌圈均在7 mm左右;市售黄芪多糖对几种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在10 mm 以下或者无抑菌效果。结论:市场上黄芪多糖存在掺假现象,质量检测是个难点。 提取丁香油、茴香油、迷迭香油、迷迭香酸和鼠尾草酸等,研究以上物质对E.coli标准菌和临床分离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对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抑菌效果依次为:鼠尾草酸>迷迭香酸>八角茴香油>迷迭香油>丁香油,最大抑菌圈达19 mm。 测定了紫草素、丹皮酚、黄芪苷、黄连素、芦丁、鼠草酸、葛根素对E.coli标准菌和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值。结果表明:黄芪苷、丹皮酚、黄连素、芦丁、葛根素、紫草对标准大肠埃希菌的MIC值分别为0.4~1.2 mg/mL、0.2 mg/mL、0.6 mg/mL、0.05~0.1 mg/mL、2.5 mg/mL、100 mg/mL,对临床大肠埃希菌分离株MIC值分别为0.8~2.0 mg/mL、0.2~0.3 mg/mL、1.2~4.0 mg/mL、0.1 mg/mL、2.5 mg/mL、100 mg/mL。研究结果表明鼠尾草酸、黄连、丹皮酚等有较强的抑制大肠杆菌的活性。 (3) 循环超声提取中草药的工艺研究 采用正交设计,对循环超声提取的工艺进行优化。 (4) 产生ESBLs多重耐药菌的实验室诱导 以头孢噻呋为底物将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诱导为产生ESBLs的多重耐药菌株。用亚抑菌浓度法对标准菌株C83907和C83845进行诱导,诱导10代后,对每一代的诱导菌用双纸片法和PCR扩增法,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 spectrum β-lactamses, ESBLs)的检测;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噻呋、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对产生ESBLs大肠埃希菌菌株的MICs值。标准菌株被诱导18代后,均检测出产生了ESBLs;头孢噻呋钠对诱导菌的M IC值高达8 10 μ g /mL。结果表明:临床抗菌药剂量不充足、频频使用,容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5) 紫草、丹皮等与头孢噻呋等化学抗菌药的联合作用研究 预实验找出紫草、黄连、丹皮等抑菌作用的浓度范围后,以中西药单药做对照,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黄连、紫草、头孢噻呋、恩诺沙星等单药、联合使用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紫草素、黄连素、丹皮酚均有较好的抗菌及增效作用。 (6) 黄连等中草药对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研究 用传统质粒消除剂SDS作对照,测定了丹皮、紫草、黄连对ESBLs耐药质粒体内、外的消除率。结论:中药的体内消除和体外消除效果不一致,体内消除效果更好,适合用来配合抗菌药使用,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和发展。 2.创新点 (1)优化了黄芪多糖和紫草的循环超声提取工艺; (2)国内率先开展草药/香料对ESBLs耐药质粒的体内外消除作用研究、对抗菌药的增效作用研究。
1.主要研究内容 ⑴ 头孢噻呋等常用抗菌药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监测 结果表明,头孢噻呋(128μg/mL)、恩诺沙星(128μg/mL)及氟苯尼考(≧128μg/mL)对部分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MIC)值明显高于它们对标准菌株的MIC值,头孢噻肟表现不明显。结论:药物耐药性的产生与药物使用频率有关,临床应合理轮换使用不同抗菌药。 ⑵ 几种中草药抑菌作用研究 结果:自提黄芪多糖对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抑菌圈直径达12 mm~0.09 mm,对其他菌的抑菌圈均在7 mm左右;市售黄芪多糖对几种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在10 mm 以下或者无抑菌效果。结论:市场上黄芪多糖存在掺假现象,质量检测是个难点。 提取丁香油、茴香油、迷迭香油、迷迭香酸和鼠尾草酸等,研究以上物质对E.coli标准菌和临床分离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对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抑菌效果依次为:鼠尾草酸>迷迭香酸>八角茴香油>迷迭香油>丁香油,最大抑菌圈达19 mm。 测定了紫草素、丹皮酚、黄芪苷、黄连素、芦丁、鼠草酸、葛根素对E.coli标准菌和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值。结果表明:黄芪苷、丹皮酚、黄连素、芦丁、葛根素、紫草对标准大肠埃希菌的MIC值分别为0.4~1.2 mg/mL、0.2 mg/mL、0.6 mg/mL、0.05~0.1 mg/mL、2.5 mg/mL、100 mg/mL,对临床大肠埃希菌分离株MIC值分别为0.8~2.0 mg/mL、0.2~0.3 mg/mL、1.2~4.0 mg/mL、0.1 mg/mL、2.5 mg/mL、100 mg/mL。研究结果表明鼠尾草酸、黄连、丹皮酚等有较强的抑制大肠杆菌的活性。 (3) 循环超声提取中草药的工艺研究 采用正交设计,对循环超声提取的工艺进行优化。 (4) 产生ESBLs多重耐药菌的实验室诱导 以头孢噻呋为底物将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诱导为产生ESBLs的多重耐药菌株。用亚抑菌浓度法对标准菌株C83907和C83845进行诱导,诱导10代后,对每一代的诱导菌用双纸片法和PCR扩增法,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 spectrum β-lactamses, ESBLs)的检测;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噻呋、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对产生ESBLs大肠埃希菌菌株的MICs值。标准菌株被诱导18代后,均检测出产生了ESBLs;头孢噻呋钠对诱导菌的M IC值高达8 10 μ g /mL。结果表明:临床抗菌药剂量不充足、频频使用,容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5) 紫草、丹皮等与头孢噻呋等化学抗菌药的联合作用研究 预实验找出紫草、黄连、丹皮等抑菌作用的浓度范围后,以中西药单药做对照,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黄连、紫草、头孢噻呋、恩诺沙星等单药、联合使用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紫草素、黄连素、丹皮酚均有较好的抗菌及增效作用。 (6) 黄连等中草药对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研究 用传统质粒消除剂SDS作对照,测定了丹皮、紫草、黄连对ESBLs耐药质粒体内、外的消除率。结论:中药的体内消除和体外消除效果不一致,体内消除效果更好,适合用来配合抗菌药使用,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和发展。 2.创新点 (1)优化了黄芪多糖和紫草的循环超声提取工艺; (2)国内率先开展草药/香料对ESBLs耐药质粒的体内外消除作用研究、对抗菌药的增效作用研究。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5 科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