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科易网(仲恺)技术转移协同创新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008579]抗旱稳产小麦新品种洛旱8号和洛旱13选育及应用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种植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针对黄淮旱肥、旱薄两大麦区亟需抗旱、稳产、优质、抗倒性强的品种需求,洛阳农林科学院组织科技攻关,创新完善旱地小麦品种选育方法和评价鉴定技术,培育出旱肥地品种洛旱8号、旱薄地品种洛旱13,两个品种在特征特性及推广区域互为补充,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项目主要成效: 1、创新了小麦育种早代抗旱性鉴定技术,在国内首次利用近红外光谱仪对小麦籽粒扫描进行抗旱性筛选鉴定,实现早代大批量无损筛选。明确光谱吸光度值与不同抗旱类型小麦材料抗旱指数的相关性,其中光谱吸光度值与抗旱指数相关系数达到0.856*,吸光度值和抗旱指数的矩阵公式预测样本的抗旱指数与标准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930**,建立了近红外光谱吸光度与抗旱指数量化预测模型(方程参数RSQ(决定系数)=0.846,1-VR(交互检验决定系数)=0.7818)。实现早代籽粒大批量无损筛选,满足育种家对大量的早代材料及品系进行早期抗旱性鉴定的需求。 2、完善了“水旱协调选择混合法”小麦育种技术,实现旱肥地品种、旱薄地品种从育种目标到鉴定方法和性状选择的精准化。创新性提出通过早播,利用冬前积温,加大苗期的冬春性、抗寒性、纹枯病选择压力的“一早三鉴定”苗期鉴定技术,明确不同世代鉴定环境,精准细化成株期基部节间、上三叶形状、穗下节长度、穗部性状、籽粒饱满度、叶片持绿性等性状的选择技术,进一步优化完善了“水旱协调选择混合法”育种技术。相关研究形成《抗旱节水小麦研究与实践》专著一部。 3、育成了抗旱节水洛旱8号、抗旱耐瘠洛旱13,实现了品种优良性状的集成创新,满足旱薄和旱肥麦区的品种需求。 洛旱8号和洛旱13在区域试验和生产中均表现出高产稳产(分别较对照增产10.6%/6.1%);洛旱8号抗旱指数为0.9276/1.1277,抗旱级别2-3级,洛旱13抗旱指数为1.0420/1.0562,抗旱级别3级,优于或相当中国第一大旱地品种晋麦47;根系发达且活力高,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较晋麦47分别高出28.12%/59.44%、25.59%/57.73%、23.32%/60.47%;穗下节长、基部节间短,株高构成理想,抗倒性好;白度高、品质好,适宜于制作面条及馒头的专用粉(面粉白度分别为77.6/75.3,馒头88/82分,面条87.5/85.5分);并且洛旱8号具有低镉积累特性,在应对环境污染及粮食安全方面是不可多得的绿色安全小麦品种。 4、集成了洛旱8号和洛旱13的配套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从播期、播量、播种方式、平衡施肥等方面研究集成了品种相应的配套高产稳产栽培技术;采用“科研单位+种子企业+生产基地”推广模式,累计推广1422.1万亩,新增产量2.13亿公斤,新增总产值4.766亿元。 项目获得发明专利1项,植物新品种权1项,出版专业论著1部。提升了旱地育种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育成品种适宜区域针对性强,解决了旱肥、旱薄地品种的生产需求,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总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针对黄淮旱肥、旱薄两大麦区亟需抗旱、稳产、优质、抗倒性强的品种需求,洛阳农林科学院组织科技攻关,创新完善旱地小麦品种选育方法和评价鉴定技术,培育出旱肥地品种洛旱8号、旱薄地品种洛旱13,两个品种在特征特性及推广区域互为补充,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项目主要成效: 1、创新了小麦育种早代抗旱性鉴定技术,在国内首次利用近红外光谱仪对小麦籽粒扫描进行抗旱性筛选鉴定,实现早代大批量无损筛选。明确光谱吸光度值与不同抗旱类型小麦材料抗旱指数的相关性,其中光谱吸光度值与抗旱指数相关系数达到0.856*,吸光度值和抗旱指数的矩阵公式预测样本的抗旱指数与标准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930**,建立了近红外光谱吸光度与抗旱指数量化预测模型(方程参数RSQ(决定系数)=0.846,1-VR(交互检验决定系数)=0.7818)。实现早代籽粒大批量无损筛选,满足育种家对大量的早代材料及品系进行早期抗旱性鉴定的需求。 2、完善了“水旱协调选择混合法”小麦育种技术,实现旱肥地品种、旱薄地品种从育种目标到鉴定方法和性状选择的精准化。创新性提出通过早播,利用冬前积温,加大苗期的冬春性、抗寒性、纹枯病选择压力的“一早三鉴定”苗期鉴定技术,明确不同世代鉴定环境,精准细化成株期基部节间、上三叶形状、穗下节长度、穗部性状、籽粒饱满度、叶片持绿性等性状的选择技术,进一步优化完善了“水旱协调选择混合法”育种技术。相关研究形成《抗旱节水小麦研究与实践》专著一部。 3、育成了抗旱节水洛旱8号、抗旱耐瘠洛旱13,实现了品种优良性状的集成创新,满足旱薄和旱肥麦区的品种需求。 洛旱8号和洛旱13在区域试验和生产中均表现出高产稳产(分别较对照增产10.6%/6.1%);洛旱8号抗旱指数为0.9276/1.1277,抗旱级别2-3级,洛旱13抗旱指数为1.0420/1.0562,抗旱级别3级,优于或相当中国第一大旱地品种晋麦47;根系发达且活力高,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较晋麦47分别高出28.12%/59.44%、25.59%/57.73%、23.32%/60.47%;穗下节长、基部节间短,株高构成理想,抗倒性好;白度高、品质好,适宜于制作面条及馒头的专用粉(面粉白度分别为77.6/75.3,馒头88/82分,面条87.5/85.5分);并且洛旱8号具有低镉积累特性,在应对环境污染及粮食安全方面是不可多得的绿色安全小麦品种。 4、集成了洛旱8号和洛旱13的配套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从播期、播量、播种方式、平衡施肥等方面研究集成了品种相应的配套高产稳产栽培技术;采用“科研单位+种子企业+生产基地”推广模式,累计推广1422.1万亩,新增产量2.13亿公斤,新增总产值4.766亿元。 项目获得发明专利1项,植物新品种权1项,出版专业论著1部。提升了旱地育种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育成品种适宜区域针对性强,解决了旱肥、旱薄地品种的生产需求,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总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5 科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