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07772]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种植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项目研究我国北方旱地可持续机械化耕作新技术。它不翻转土地,秸秆残茬留在地表覆盖,尽量减少耕作以,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沙尘暴,增加土壤墒情,培肥地力,使旱地农业增产增收。 主要内容与特点: 1、深入研究保护性耕作的保水保土和增产机理,评价在我国的适应性 通过系统研究,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保护生态环境、抗旱增产、节本增收等效益。明确土壤水分和肥力增加是保护性耕作增产的基础,具有可持续性。秸秆覆盖和根茬固土是减少土壤风蚀、水蚀的最主要因素。保护性耕作适合在我国旱区大面积推广。 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体系 提出了小麦、玉米各三套保护性耕作体系,解决了免耕覆盖地深施化肥的问题,采用表土作业改善播种质量,从而为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增产增收创造条件。 9年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径流60%、土壤流失80%,减轻大风扬沙;抗旱增产,小麦、玉米平均增产15~17%;改善土壤肥力和结构;增加农民收入20~30%。 3、深入实验测定机具关键部件及工作特性。如开沟铲的动土量与阻力特性、秸秆切断及流动性、种肥分施影响参数、深松土壤容重分布效应等,为开发新型保护性耕作机具奠定了理论基础。 4、 开发成套中小型保护性耕作机具,使保护性耕作的大面积推广成为可能。机具性能满足保护性耕作要求,同时具有适应小地块、小动力、价格低廉等特点,属世界首创。 保护性耕作成果已经在山西、河北、内蒙古、甘肃、辽宁、陕西等省市合计100多个县试验示范,累计推广面积40万公顷。取得增收2.4亿元的经济效益;每年减少土壤流失约500万吨、有机质流失5万吨、全氮流失0.253万吨、全磷流失0.758万吨,减轻沙尘暴,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农业部已经把保护性耕作列为"十五"期间的重点推广技术,山西、河北、内蒙古、甘肃等省(区)也把保护性耕作作为近期全省推广重点。试验示范充分证明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是我国旱地农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将带来一场全国性的耕作技术革命。
项目研究我国北方旱地可持续机械化耕作新技术。它不翻转土地,秸秆残茬留在地表覆盖,尽量减少耕作以,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沙尘暴,增加土壤墒情,培肥地力,使旱地农业增产增收。 主要内容与特点: 1、深入研究保护性耕作的保水保土和增产机理,评价在我国的适应性 通过系统研究,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保护生态环境、抗旱增产、节本增收等效益。明确土壤水分和肥力增加是保护性耕作增产的基础,具有可持续性。秸秆覆盖和根茬固土是减少土壤风蚀、水蚀的最主要因素。保护性耕作适合在我国旱区大面积推广。 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体系 提出了小麦、玉米各三套保护性耕作体系,解决了免耕覆盖地深施化肥的问题,采用表土作业改善播种质量,从而为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增产增收创造条件。 9年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径流60%、土壤流失80%,减轻大风扬沙;抗旱增产,小麦、玉米平均增产15~17%;改善土壤肥力和结构;增加农民收入20~30%。 3、深入实验测定机具关键部件及工作特性。如开沟铲的动土量与阻力特性、秸秆切断及流动性、种肥分施影响参数、深松土壤容重分布效应等,为开发新型保护性耕作机具奠定了理论基础。 4、 开发成套中小型保护性耕作机具,使保护性耕作的大面积推广成为可能。机具性能满足保护性耕作要求,同时具有适应小地块、小动力、价格低廉等特点,属世界首创。 保护性耕作成果已经在山西、河北、内蒙古、甘肃、辽宁、陕西等省市合计100多个县试验示范,累计推广面积40万公顷。取得增收2.4亿元的经济效益;每年减少土壤流失约500万吨、有机质流失5万吨、全氮流失0.253万吨、全磷流失0.758万吨,减轻沙尘暴,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农业部已经把保护性耕作列为"十五"期间的重点推广技术,山西、河北、内蒙古、甘肃等省(区)也把保护性耕作作为近期全省推广重点。试验示范充分证明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是我国旱地农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将带来一场全国性的耕作技术革命。